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彰往而察来(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3]见萧统编:《文选》卷五十二《曹元首六代论一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21页。

[44]萧统编:《文选》卷五十四《陆士衡五等论一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42~743页。

[45]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封建论》,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44~1446页。

[46]这里说的“国”,指封国。

[47]这里说的“将”,指藩镇。

[48]均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48页。

[49]苏轼:《东坡志林》卷五“秦废封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4页。

[50]曾巩:《曾巩集》卷五十一《说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94~695页。

[51]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52]苏轼:《东坡志林》卷五“秦废封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104页。

[53]以上均引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三、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0~1114页。

[5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页。

[5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离娄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1页。

[56]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57]均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贞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22页。

[58]见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魏徵语、卷四《教戒太子诸王》唐太宗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3~84、125页。

[59]《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28页。

[60]《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9~1520页。

[61]《周易·系辞》,《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6~90页。

[62]以上所引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3321页;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63]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7页。

[64]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7页。

[65]王充:《论衡》卷十三《别通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66]王充:《论衡》卷二十九《案书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03页。

[67]郑樵:《通志·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68]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3页。

[69]郑樵:《通志·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页。

[7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页。

[71]以上均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5~377页。

[7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6页。

[7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60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