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1页)
后记
本书所收录的文稿,虽作于不同的年代,但却都是针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而展开的,故在论述上或资料的运用上,难免出现重复的现象,为保持文稿的原貌,也为了使读者了解文稿撰写及发表时的社会环境与学术背景,故一仍其旧。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使论题相对完整,本书包含了作者其他论著中已收录的几篇论文。对此,请读者朋友予以谅解。
本书引文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凡有新的版本面世,均以新版进行校正,以符合当今的学术规范。同时,书中有些注释所引证文献的版本,现在已很少见,或已有更好的新版本,它们虽在作者撰文之后出版,为便于读者阅读,也一并改为较新的版本。
商务印书馆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支持,责任编辑为编辑本书付出辛劳,谨致谢忱!在裒辑、编次本书的过程中,阎静博士自始至终参与此事,用力甚多;刘开军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陶晓姗同学整理并校读了部分书稿;博士研究生毛春伟、陈安民、杨俊光,硕士研究生王光、庄倩倩协助我校对书稿清样,我也向他们表示谢意。
真诚地期待着同行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11月8日
[1]本文原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2]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黄爱萍、王俊义编:《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以及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等等。
[3]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炎黄汇典》(祭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4]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炎黄汇典》(祭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5]《国语》卷十《晋语四》,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56页。
[6]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45页。
[7]《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4~1495页。
[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9]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页。
[10]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十九《异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96页。
[1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五十《异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07页。
[12]脱脱等:《辽史》卷六十三《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49页。
[13]《诗经·小雅·北山》,《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14]《尚书·禹贡》,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0页。
[15]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3页。
[16]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9页。
[17]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6~467页。
[18]脱脱等:《辽史》卷八十《马德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9页。
[19]脱脱等:《辽史》附录《修三史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4页。
[20]吴澄:《贞观政要》序,《贞观政要》书首,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页。
[21]郭思贞:《贞观政要》序,《贞观政要》书首,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页。
[22]《左传·襄公十四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7页。
[23]《左传·襄公十四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7页。
[24]《左传·昭公十七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9页。
[25]《论语》第九《子罕》,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1页。
[26]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1页。
[27]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92页。
[28]脱脱等:《金史》卷八《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页。
[29]《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