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第2页)
第二,尽管不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但这些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总的顺序是一致的。从人类总体历史看,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晚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没有也不可能早于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是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原始社会则是所有民族在“人猿揖别”之后首先进入的“原生”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或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母胎”中孕育成熟,这类事情既不可设想,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历史发展是曲折的,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但发展的进程是定向的,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以超越某种社会形态,但其历史运行的线路,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历史相反的逆向运动。
第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揭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以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某一民族或国家由于内外条件跨越某一社会形态,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方式实现这一规律。某一社会形态可以被跨越,但它所达到的生产力是不可超越的。不能设想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建立起巩固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0]。社会主义的实践已完全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观点的真理性及其巨大的超前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7、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2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2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德]亨利希·库诺夫:《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第2卷,128、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18—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7]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本人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