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第1页)
“里仁为美”
“里仁为美”,是《论语》第四篇《里仁篇》的第一句:“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使自己处在“仁”的状态中才是好的、美的;如果不处在“仁”的状态中,怎么能算是聪明呢?这一篇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篇,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另外,第十二篇《颜渊篇》也重点论述了“仁”的问题。“仁”的思想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仁”的学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其弟子毕生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据统计,《论语》有58段论述“仁”的问题,提到“仁”的地方共有109处。《论语》对什么是“仁”,“仁”对人的生活、工作、发展及对人的幸福、健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怎样才能使人有仁心仁德、成为一个仁人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做学问、经商、从政还是干别的营生,也无论是对待苦乐、是非、穷达、贫富,都应该以仁为本,使自己成为真正“大写的人”。
一、《论语》中“仁”的丰富内涵
“仁”这个字,是象形字,是两人鞠躬的形态,表示亲爱、平等的含义。《中庸》记孔子之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仁”表示与人相处以相亲为最高原则,即以平等、亲爱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他人。在《论语》中,孔子直接、正面回答什么是仁的,有下面若干章句: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孔子回答樊迟问仁的话,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有困难率先承担,有好处最后享受,这可以算是仁了。这同后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意思都是相同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言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文革”时对孔子批判最多的就是这四个字,现在看来,当时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理性地思考,人的动物性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加强修养,就不能达到仁。对那些不符合法律、道德的行为,只有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这里,孔子从三个方面回答仲弓关于仁的提问。所谓“仁”,一是要敬,像接待贵宾、举行大祭那样,心怀诚意和敬意;二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乐意的事不强求别人去做;三是无论在单位、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里都不无端怨恨别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讱言也。’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孔子说,“仁”就是说话要谨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篇》)仁者爱人,是对孔子“仁”思想最多最通俗的阐述。其实,“仁者爱人”的意思非常丰富,爱人,指爱他人,爱亲人,爱自己,爱一切值得爱的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孔子又回答樊迟说,仁,就是恭、敬、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孔子回答子张,仁是恭、宽、信、敏、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这里,孔子对“仁”的回答是,“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建树,也能让其他人有所建树;自己想做到的,也能帮助别人做到。
上面是孔子回答弟子什么是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同的人回答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比如樊迟,在不同的情况下,孔子的回答也有不同。《论语》中还记载有孔子的学生对“仁”的理解。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这些都是对孔子“仁”思想的重要补充。
从上面的分析看,孔子并没有简单、笼统地给“仁”下一个定义,而是列举哪些行为可以算作是仁。这一方面说明“仁”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伦理范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的务实谦虚。为了把“仁”的问题说透彻一些,孔子还从反面论述哪些行为不能算是“仁”。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孔子说,巧言令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还说“巧言乱德”;当有人批评冉雍“仁而不佞”时,孔子就说,那些口才好、会说好听话的人未必仁。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篇》)在孔子看来,仁是不容易的,“克、伐、怨、欲不行焉”,已难做到,更别提达到仁了。
此外,孔子还用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如: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孔子在捕鱼、射猎时,不是一网打尽、竭泽而渔,而是讲究适度,体现了爱物的情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统一起来。这是一种“仁”的精神。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篇》)。
这两段话,通过孔子对子路、子贡“管仲不仁”评论的纠正,说明真正的大仁,不拘泥于个人的名节,而在于为百姓谋福利、对社会作贡献。孔子还以微子、箕子、比干为例,说明什么是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篇》)
下面几段话,孔子列举子路、冉有、公西华、子文、陈文子、子张、宰予没有达到仁,来说明未仁的行为。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
子路可使治其赋,冉有可为之宰,公西华可言于宾客,但不能说已经达到“仁”;令尹子文忠、陈文子清,也不能说达到“仁”;子张难能可贵,不敢说“仁”;至于宰予,不能守孝三年,更是不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于“仁”的内涵有了大致了解,对之,可以作如下概括:第一,仁要爱人。仁始于孝悌,亲亲,仁民,爱物。首先是爱亲人、爱身边的人,并且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大爱无疆。《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对子游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第二,仁有“五德”,恭、宽、信、敏、惠。第三,仁要惠及百姓、众生,仁民爱物,讲究实际效果。第四,仁要明是非、有原则,不能搞“糊涂的爱”。
“仁”作为一种伦理,体现在人本哲学上,就是要修身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实施仁政;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有教无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方法上,就是中庸,中正、中和,执其两端、允执其中,和而不同。
二、“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仁,本来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行政的正确原则和伦理,仁之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语》对此也多有阐述。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里仁篇》)如果不仁,怎么能讲礼讲乐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不仁的人,既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中。不仁的人,必然“穷斯滥矣”,“好勇疾贫,乱也”;不仁的人富而后骄,富而后**,因此也不能久处富贵。正如孔子所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有志于仁的人,不会作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君子离开了“仁”,就不会成就英名,所以君子时刻坚守仁,连一餐饭的时间也不放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