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用论语(第1页)
我们今天怎样用《论语》
2007年12月26日凌晨,我从梦中醒来。我梦见,在一个文化沙龙中,一位老领导执意要我讲点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那我讲讲《论语》,讲讲当今如何用《论语》。于是,我讲了《论语》之可以用于修身、用于齐家、用于治国平天下。从梦中醒来,我感到自己有些可笑,竟然梦到“如何用《论语》”这样高深的问题。看来,我研读《论语》是真有点入迷了。转而一想,又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话题,便继续思考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谈论如何读《论语》、研究《论语》、如何批判地继承《论语》中的思想,而对于如何“用”《论语》,似乎讲得不多。《论语》作为一部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还有没有用?有什么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去使用?我个人认为,《论语》的用处实在太大。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学习之,活用之。读书明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还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是说使用。如果我们不去用它,而只是停留在对其字句的研究上,就会如《论语》中说的那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事实上,《论语》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从政、经商、教育、军事、外交等,都很有借鉴作用。
这天傍晚散步时,我把想法告诉了一位老朋友,他立即表示赞同,说这肯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他还说,《论语》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牵着我们的手在向我们讲做人处事的道理。的确,《论语》不是呆板的条文,它与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也非常有用。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写过一篇《国学有什么用》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地说,“经常有人问我:国学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教人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能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就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论语》作为最重要的国学经典,虽然产生的时代与当今相隔两千多年,但却能流传下来,说明其有不朽的魅力。说《论语》是一个思想宝库丝毫不为过,说其是人生的教科书,也不为过。不论是商人、学者还是官员,都可以从《论语》中获得教益和启示。对于《论语》学习者而言,关键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其作用,赋予其时代意义,并结合实际加以正确运用。
那么,《论语》到底有什么用?从人的活动的不同层次看,《论语》可用于谋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人的活动的不同类型看,《论语》可用于交友、从政、经商、教育、军事、外交,等等。
一、从人的活动的不同层次分析
第一,《论语》可用于谋生。确实,《论语》没有教人如何炒股票、买基金,但其对谋生就业道理的讲述还是不少的。比如,《论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意思是说,富裕若能求得,即使是下贱的差事,我也会做;如果不能求得,就依从我所喜好的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了谋生,即使是替人牵马、端盘洗碗、掏大粪扫大街等粗活,只要合法正当、不悖情理、不失人格,都可以去干、应该去干。对于不同的行业,孔子并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他本人就是“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他肯定子贡“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说明他并不反对做生意。他也不反对从事农业生产,这从他肯定“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宪问篇》)可以看出。过去常以“樊迟请学稼”一事来批判孔子轻视农业劳动。“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子路篇》)。以前认为孔子骂樊迟请求学稼、学圃是小人。其实这里的“小人”,是小伙子的意思,是说樊迟这个小伙子,真不懂事,竟然向我学稼、学圃,这不是为难我吗?真以为我什么都懂呵,应该向老农、老圃学才对呀。联系《论语》全书来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孔子认为,在农事方面,他不如老农、老圃,樊迟要学稼、学圃,应该向老农、老圃这些懂行的土专家学。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学农事。当然他也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须学农事知识,谋生并不是学农事一条路。
孔子关于谋生的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无启示。当前,我们国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一毕业就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而要自己寻找、谋取职业。在择业时,大学生要有孔子这种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不应该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能高不成、低不就。而要先就业再创业,可以考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工作是没有贵贱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和坚持不懈,任何一个工作都能取得不凡的成绩。袁隆平终生研究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人类粮食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奖。这是最典型的例子。
孔子认为学习谋生不仅要找对老师,而且要有正确的态度。“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篇》)。意思是说学习本领时,要有谦虚的态度,多看多听,谨言慎行,才能学到真本事。如果不明白道理,就会“耕也,馁在其中矣”(《卫灵公篇》);而虚心学习,掌握了道理,就会“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篇》)。所以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篇》),“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说的都是年轻人要谦虚谨慎、勤奋好问多思,而不能自以为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
第二,《论语》可用于修身。《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也就不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十分重视修身。至于如何修身,《论语》中有大量的论述,《论语》可谓是最好的修身教科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
如何修身?一要终身学习。《为政篇》第四章阐述了孔子一生的学习经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我们无论是从政当公务员,还是经商做生意、从教做学问,肩负的责任越重、工作越复杂,越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尤其是当领导的,平时更要多听多看多了解情况,谨言慎行,不做错误决策,不留后遗症。二要及时改过。如何对待过错,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应如何对待,其所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孔子赞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说从政者要尽量避免工作失误,力求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特别是不重犯错误;一旦工作出现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绝不迁怒于人。孔子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时感到很庆幸,“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他说,“过而不改,是为过也”,一个人有了过错不改,那是真正的过错。所以修身特别要有这种闻过则喜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了缺点,我们不要怕别人批评指出,更要有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的勇气。三要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论语》中多处提到君子,他们或者指有德有位的人,或者指有德但无位的人。如,“君子周而不比”(《为政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篇》),“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篇》),等等。《为政篇》中,有“子曰:君子不器”一章。意思是君子应该是全才通才,是复合型人才。今天的领导者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管理;既要懂经济、懂科技、懂法律,又要懂文化、懂历史、懂人文知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
第三,《论语》可用于齐家。《大学》中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封建宗法制社会早已成为历史,当今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代五代同堂、兄弟姐妹妯娌众多的大家庭已经难得见到。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庭兴旺,国家才能兴盛,这样的道理没有变;管不好家就很难管好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道理也没有变。我们常说,从一个干部的家风可以看出其品德、能力、形象,可见,齐家与治国并不是没有关系。《论语》没有专门篇章讲齐家问题,但讲齐家的道理却不少。《论语》对齐家道理的阐述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齐家以孝悌为本。第一篇第二章就借有子之口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齐家的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篇》)。至于什么是孝,《论语》中有不少的论述,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里仁篇》)。对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的问孝,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意思是,孝就是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给他们以慰藉,神情上敬重,要“事之以礼”、和颜悦色。
二是强调齐家要勤俭。孔子肯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篇》);奢侈和过于节俭都不好,但奢侈更坏(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要正确看待富贵,通过正当手段追求富贵(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肯定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学而篇》),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篇》)的境界更高;他特别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篇》)而不改其乐的颜回;也欣赏“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子罕篇》)的子路,由此可知,孔子日常家居生活是有操守的。
三是强调要以诚挚的态度处事。孔子主张表里如一、心口如一。比如祭祀,孔子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篇》)。古代社会对祭祀十分重视,但有不少人只是做做样子,心不在焉。孔子却不同,他在祭神时,就好像神就在跟前一样,表现出一种诚挚的感情。不仅如此,他认为为礼要敬,如果“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样的人是无所可取的。即便是对待借贷这样的事,他也认为自己有条件就借给别人,所谓“有马者借人乘之”;如果自己没有条件,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并不直率,因为有人向他借醋,他却向邻居要来给他。
四是要有正确的婚恋观、法制观。孔子选女婿、侄女婿就体现了这种态度。《论语·公冶长篇》中说:公冶长虽然被投入监狱,但孔子认为,事出有因,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仍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为妻。还有南容这个人,品德很好,当政治腐败时,他不同流合污,也不鲁莽行事,而是审时度势,作出正确选择,因而也能避免灾祸,所以孔子把侄女儿嫁给南容为妻。从《论语》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孔子选择女婿、侄女婿是很注重品德和能力的,而不是看人一时的境遇和荣辱。这种婚恋观是值得借鉴的。
孔子还认为,在家庭生活中,不能越礼胡作非为、胆大妄为。他批评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批评“三家者以雍彻”(《八佾篇》),实际上是说一个家庭即使有钱有势,也不可以太张狂,等等。
此外,孔子也是很人性化、很务实的。当家中人犯有过错甚至是违法犯罪时,他认为应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最好劝他自首,而不是即刻到司法机关举报,把其逼上绝路。孔子认为这样做效果更好,因而也是正确的做法(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第四,《论语》可用于治国平天下。《论语》中包含有许多治国理政的理论,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篇》)这里的礼,有礼法和礼仪、礼节两层意思,即:一方面强调依法治国,一方面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以德治国。意思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治国,会有什么问题?相反,不从这两个方面去努力,怎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又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领导治理国家,要敬业,讲诚信,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要心系百姓,亲民爱民,关注民生。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正确的。当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卫灵公篇》),意思是要以史为鉴,要崇尚健康和积极向上的风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远离奸佞小人。
《论语》最后一篇集中讲了治国的道理。“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篇》)。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道理:一是治国要公正,允执允公。公平正义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有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当自然灾害降临时,要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三是要健全法律制度,选贤任能,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些都是治国的正确道理。
二、从人的活动的不同类型分析
第一,用《论语》于处人交友。一要广泛交友。“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篇》)子张的意思是,要广泛结交朋友,尊重贤者,包容普通人,尤其是有缺点、有过错、不如自己的人;赞扬良善的人,教导和挽救有过错的人。孔子喜欢结交朋友,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乐多贤友”!
二要慎重择友。“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广泛交友与慎重交友并不矛盾,广泛交友是说不要自我封闭、目中无人、自命清高,各方面朋友都要结交,但是,要重点结交贤者、仁者。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从政当领导的,不能“傍大款”、“傍大腕”,而要多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多与专家、学者交朋友。孔子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季氏篇》)都是说交不同的朋友,或益或损,对自己的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