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再谈学而(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有些人总以工作忙为由,放松读书学习。最近李克强总理到瑞士访问,在回答一位大学生提问时,说无论工作再忙都要抽时间来读书。

不想读书,当然会有许多借口。“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蝇冬有雪,抱着书包待明年。”

读书学习,不仅要惜时,还要有恒心。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孔子以堆土成山、平地堆土为喻,说明为学贵在有恒,并特别指出,持之以恒或半途而废关键在于自己。荀子《劝学篇》也有一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论语》记载,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孔子用走路作比喻,鼓励冉求要勇往直前不可画地自限。

孔子还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再次强调,为学之道有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因此必须孜孜不倦、勤勉以求,否则无法获得高深的学问。

毛主席早年自题对联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都是说明读书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

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学既要追求新知,又要温习已获得的学问

有的书可泛读、粗读、略读,对于经典,则要研读,要深读、细读、精读,最好会背。2006年到2008年这三年里,我每天早晨花一小时时间,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4本书全部背了下来。有的文章,有的书,全部背不太可能,可以挑其中的经典段落背背。比如,上面我引用的《送东阳马生序》、《典论论文》。通过背,可以加深理解,“背会”促进了“体会”。

温故而知新,就是要好学,不断学习、坚持学习。好学有三层意思:一是爱好、喜好、喜爱读书。好学才能上进,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现今这样一个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经是一种常态。读书学习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三天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话固然有些极端和绝对,但现在一天不看报、不上网,便不敢开口讲话。当然,更重要的是,读书学习,能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五个w”——领导工作的金钥匙》,提出“五个w”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此文后来发表在《现代领导》杂志上。

二是好好学、用心学、刻苦学。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学方法。特别要用心学习、钻研政策。我们常说,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前提是要把政策学明白、研究透。上级很多政策,含金量很高。要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找到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企业家比政府工作人员更注重。有些企业家在领导去调研时,会提出非常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政策的关联性很强,且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所以领导每去一次,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问题。而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领导,由于没有深入学习研究政策,当领导来时,只能提一些很笼统、很模糊的建议、请求,让领导不知如何入手给以帮助。

三是能学好、容易学、有办法学。学习的平台多、渠道多。运用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可以迅速了解所需要的资料。比如,如何做好接待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网络对接待对象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其工作经历、性格特点、思想观点、主要成就等,让其产生被尊重、被认同的满足感,同时也让其知道你对他进行了深入了解,从而不敢糊弄、应付你。

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学读书之乐

《论语》开卷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其实都是讲读书学习之乐。读书学习,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方法、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业务不断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探讨、相互切磋,求大同存小异,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如果前来探讨的朋友,不理解、不认同、不赞成你的观点,甚至你的亲人、同事不理解你的主张,你也能做到不怨恨、坦然面对,不也体现了你的君子风范吗?

孔子一辈子坚持读书学习。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篇》)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所以,读书学习之乐,是心灵之乐,是追求真理之乐,是感情愉悦之乐。看了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与我之乐的讨论,你一定会忍俊不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不乐?

读书学习,从中获益,让人发现真理,发现人生真谛,能不乐?读书学习,让人做人从容、待人宽容、处世圆融,能不乐?

清晨,沐浴着朝霞,听着窗外小鸟的啾啁,你会因读书受到启迪而神清气爽,充满自信地走向办公室;周末午后,望着窗外朦胧的细雨,手捧一杯新泡的绿茶,读着书,你会感觉整个身心都被洗涤了一般。夜晚,当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办公室加班回家,洗完澡,歪在**,读几页书,也能消除些许疲劳和烦恼,平静地进入甜美的梦乡。

拿一个单位来说,如果读书学习的氛围浓一些,风气就会正一些,是非就会少一些,干部的业务能力也会强一些,工作水平、工作质量会高一些,在系统里的位次会靠前一些,外界的形象会好一些,民主考评中优秀科长会多一些,干部的进步会快一些,提拔人才的面会大一些,干部、职工会更快乐一些。

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学之道

善于向人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一要向长者学。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一开头,就谈了从母亲、父亲、祖父、老师那里学到的许多美德。二要向年轻人学习。一次,在和一位二十出头的韩国留学生交谈,当谈到为什么唐宋时期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宣城的话题时。他说,汉唐时期的宣城,就像今天美国的“硅谷”。讲得太好了。年轻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特别是留学生,注意中外对比,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值得学习。三要重视向领导学,学习他们如何批阅文件、如何作决策、如何处理复杂的信访事项。

善于向书本学。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才算善于读书?

一要系统地学习。一段时间,相对固定地读某一类书、某一专题方面的书。上大学时,我曾集中读过有关三大和谐方面的书,如《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寂静的青天》、《增长的极限》等。到宣州教育学院工作时,集中读清初宣城诗人施闰璋的诗;到报社工作时,集中读新闻学方面的书,包括标题学方面的书;在组织部工作时,系统读过干部考核学、人力资源学等方面的书,后来专门读“四书”,读朱熹的《四书集注》,特别是有关《论语》的书,张居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还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日本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还有宣城人聂猷轩的《孔子经典言论全编》、《孔子学说新论》等。前些年,系统地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和《干法》,很有收获。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自动自发》、《致加西亚的信》。2013年以来,读了许多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书,比如《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绿色主义》、北京宪章等。读书要读名著、读专著、读原著。如读经济学家茅于轼的经济学专著《生活中的经济学》、《经常学白话》、《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等,以及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要固定读几份报纸。十年来,我坚持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要读几个固定栏目,如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国学、智慧。要固定读某一个专题。2008年下半年读了《经济日报》有关产业集群方面的20多篇报道,2009年上半年读了专业市场方面的报道30篇。2013年以来,读了近百篇“文化产业调研百城行”。要固定时间读。每天早晨读一小时。不断积累知识,积累资料,积累思想,积累经验。

二要坚持学用结合。以城市主题文化理论的学习运用为例。2013年以来,我读了城市主题文化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先生的《城市主题文化——与市长高端谋划城市》、《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书籍,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我结合宣城实际作了一些思考,并在随市党政代表团赴铜陵、安庆、池州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写了一篇体会文章。

关于如何读书学习,还有几点心得:一是未必要从头读起。因为不是所有的书,一开头就十分精彩,引人入胜,有的书开头甚至可能晦涩、枯燥。对这样的书,可以随意翻翻,从最感兴趣、最吸引人的章节读起,然后不断往前、往后阅读,从而读完全书。这时才可能体会到,那样的开头原来是作者的匠心独具。

二是序言不可不读。书的序言一般对该书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观点、著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介绍。读了书的序言,会对这些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一般来说,给一本书作序的人比该书的作者学问要高。所以,读“书的序言”,同样会取得很大收获。

三是抓住关键词,通过抓住关键词归纳全书的主要内容。抓住若干关键词,再用一根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对全书内容就会有大致了解。这就是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随着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不断循环往复,书的内容也就被消化、了解、掌握了。

四是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将联系的观点运用于读书,有两层意思:第一,不论读什么书,要搞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十八大报告,除前言、结语外,全文十二个部分。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为第一板块;第二、三部分,总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为第二板块;第四至十一部分,分别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事业,为第三板块;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论述党的建设,为第四板块。还有《论语》20卷,并不是随意、胡乱编纂而成,而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新燕顿旺的《隐藏的论语》中说,《论语》一书采用的是非常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学而”为凤头,是论语总纲,提出学习利益时代、影响他人、提升自己三大原则,学习内容包括知言、知礼、知天命等三大内容。接着用十八篇的篇幅具体阐述孔子的天命、礼、君子的学问,即道、德、仁的学问。第二至九篇阐述一些原则性观点,第十一至十九篇分别对上半部的篇章进行补充,由内明引申出为政、礼乐的外用之学,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最后以“尧曰”总结,强调仁德之学的传承,点出知天命、知礼、知言三大重点。如同演乐,让人回味无穷。联系还有一层意思是,要把《论语》各章、各节、各卷联系起来读,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联系起来读,把“四书”与儒家其他经典,如五经(特别是易经)、《荀子》联系起来读,与其他学派如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后来的佛家思想联系起来研究。陈立夫《四书道贯》,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内容,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很有意思,值得研读。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儒学、佛教、基督教都是讲做人道理的。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更是儒佛道都精通,他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都是儒佛道共参。因此,他能看高、看远、看深、看准、看淡。读书的人就是要能“看透人生,但不看破红尘”。看透人生,就会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名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不要为了名利,“白天坐不住,晚上睡不着”。当然,也不要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人生也就没有意思了。

五是自己买书读。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固然有道理。很多人认为自己买的书,日后可以慢慢看,所以不着急看;倒是借来的书,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必须抓紧阅读,所以袁枚感叹“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倒认为,书非“买”不能读也。因为,我是主张和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既然要在书上画画写写,不是自己的书当然不方便。

总之,读书可以思接千载,意驰万里。给我们的生活以**,给工作以动力,丰富人的心智,解除人生的烦闷。读书学习,思考总结,体验实践,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质量,才能不断进步。这是我的最大感受、最深刻体会。

关于治学,王国维先生有三种境界,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人生的三种境界。2009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讲话中,重点讲了干部读书“三要”,要求领导干部读书学习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定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究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本文是作者应邀在宣城烟草专卖局“论语与人生”讲座上的报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