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用论语(第2页)
三要真诚待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篇》)。对待朋友,要及时给予忠告,同时要讲究场合、方法和把握好分寸,以达到预期效果。要在取得朋友信任之后再进行劝诫,“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篇》)。
第二,用《论语》于从政。《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从政问题的论述,最重要的是强调“为政以德”。《论语》围绕“为政以德”,讲了很多从政的道理。
首先,为政要爱民富民教民。富民教民,就是要使老百姓“仓廪足,知礼仪”,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子路篇》第九章讨论了这个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第二章也讲了这个问题。当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从政时,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就可以从政了。所谓“五美”,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篇》)。孔子这样解释五句话的意思:“君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欲仁而得仁”;“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对“四恶”,孔子的解释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些话的中心意思就是说为政要富民、利民、惠民、教民。
其次,为政要忠信、敬业。忠,古代是指忠君,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体现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信,主要是讲领导干部向群众作出的承诺要如期兑现,不能敷衍、哄骗群众,也不能欺瞒组织和领导。制定政策要经过深入调研,经过专家论证,保证切实可行,而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失信于民。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时,孔子说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篇》);子张问从政的品行时,孔子说要“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篇》)。怎样算得上“忠”?孔子说,要像令尹子文那样,三次当令尹,没有得意、骄矜之喜色;三次被免令尹,也不愠怒、愤恨;更为可贵的是要能做到“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公冶长篇》)。至于信,孔子说得更直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忠信是从政的重要品德。
为政当勤勉敬业。做公务员、当领导干部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篇》),也不能“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卫灵公篇》)。一项工作来了,要慎重对待、考虑周全,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如果不多问几个“如之何、如之何”,不考虑解决问题的预案,就糊里糊涂拍脑袋草率决策,势必造成恶果。孔子举例说,郑国发布政令,十分慎重,要经过很多程序:“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篇》)孔子认为,从政要循序渐进,有始有终,不能急功近利,“无欲速,无见小利”(《子路篇》),因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领导者要“先之,劳之,无倦”,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要重视队伍建设,教育引导部下勤勉敬业,锐意进取,并且做到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永不懈怠。
再次,为政要重视人才,正确选人用人,从政者要身正、公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如果从政者道德高尚,就能吸引人、凝聚人、团结人,干成大事业。同时,为政之德还要通过有德之人带动、影响百姓。
为政必知人才宝贵。当仲弓问孔子应如何从政时,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是要合理设置职位,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要宽容小的过错,大力举荐贤能之才,不求全责备,“薄责于人”而“无求备于一人”(《微子篇》);重用那些“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篇》)的忠良之才,重用那些“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篇》)的人才,重用那些“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路篇》)、“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的人才。为政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求才之切、识才之能、用才之胆。
为政要善于识人。孔子说,识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篇》),就是说识人要看其行为,留意其动机,考察其目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看人要看本质。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喜欢他,或者大家都厌恶他,这样的人未必一定好或一定坏,对这样的人,要仔细考察。只有那些好人都说他好,坏人都说他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善人。
用人必须公正。识人难,公正用人更难,而它又是最重要的。用人公正,干部群众信服,否则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产生错误的用人导向。当鲁哀公问“何为则民服”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篇》)孔子还说过:“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子夏用事例解释这句话:“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篇》)这就是正确的用人导向产生的积极作用。
用人要公正,关键是用人之人即从政之人要正派正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孔子还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意思是讲为政者要正心正身。
总之,《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从政活动的论述,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用《论语》于经商。孔子并非不讲物质利益,而是重义而不轻利,主张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获取物质利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篇》)孔子讲的是要用正当的手段追求物质利益,反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脱贫致富奔小康,所以,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孔子还说:“我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允执其中”(《尧曰篇》)。这种中和、中正的思想,与经济学中的均衡、帕累托定律蕴含的道理很相近。
第四,用《论语》于军事和外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在政治上是“仁政”。他说“仁者爱人”,可见孔子是反对战争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说当时没有正义的战争,都是诸侯国之间的争夺。《论语》著名的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很能说明孔子的战争思想。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篇》)
孔子认为,季氏不能发动这场攻伐颛臾的战争,理由有:一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二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三是如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篇》)。
当然,我也认为,孔子并不迂腐,相反非常务实,很有智慧。《孔子家语》中有记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他还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篇》)意思是要对百姓进行长期训练,有了充分准备才能开战,相反,如果没有训练,仓促应战,是让老百姓去送死。“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篇》)。
在外交方面,《论语》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篇》)。就是要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主题,建立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国际关系,努力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同时,外交官既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篇》);又要坚持平等,讲究礼节,不逞强凌弱,“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乡党篇》)。接受国书,要不卑不亢,从容、恭敬、有礼。
第五,用《论语》于教育。一直以来,孔子都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今天我们仍肯定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确实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巨大的影响。《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而不发。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弟子数千人,贤者七十二。可谓诲人不倦。孔子也引以为荣。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
孔子说自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篇》),学界虽然对于“束脩”一词的解释不同,但对于孔子办私学、不分贫富贵贱广收门徒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最突出、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理论。《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这一段话极为典型,反映了孔子对不同性格、不同资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类似的例子,《论语》中还有很多。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主张实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述而篇》)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三、如何用《论语》
如何用《论语》,我以为可以用《中庸》中的话来概括,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说,一是要广博地阅览经书,以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论语》作为一部经典,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深刻,加上它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20篇,一段段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只有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尤其是要读中国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同时要读西方国家的文化典籍,包括古希腊、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才能加深对其理解。二是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弄懂悟透。《论语》是对孔子言论的记载,思想极为深刻。不反复阅读,没有一定的阅历,很难真正领会。而如果不能准确领会,就不可能恰当借鉴、运用其中的道理。三是要紧密联系现实来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不能像腐儒那样,局限于对文辞的诠释。要找出《论语》与当今时代有联系的思想、主张、见解,加以弘扬,丰富、充实其思想内容,提升其思想、文化价值。四是要以景仰、敬畏的情感来研读《论语》,真心接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并与时俱进地积极实践。切不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如果读《论语》,不结合自身实际,不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就会如北宋大儒程颐说的那样:“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