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朋友圈(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破防了!13岁就有这格局,我13岁在干嘛?”

“所以叶神从13岁开始,就想看送我们国家上青云了!这是什么神仙!”

“这才是顶流!格局打开!粉叶神,学做人!”

“@各路明星,来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偶像发言!”

B站:他13岁发布“青云码”和图像修复算法的老视频被再次挖出,弹幕彻底疯狂,满屏都是“瞻仰神作”、“原来伏笔在这里”、“给跪了”。无数UP主开始制作解读视频,分析他这十几年来的技术路径与不变初心。

知乎出现高热问题:「如何评价叶濯缨在固态电池授权发布会后发布的这条朋友圈?」下面聚集了技术专家、财经分析师、社会学者乃至文史哲爱好者,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度剖析,一致认为这条朋友圈是“格局与情怀的完美结合”,“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最高体现”。

海外社交媒体上,这条朋友圈的翻译版本也被广泛传播。许多国际友人和专业人士在惊叹于其技术成就的同时,也对其表达出的对国家和行业的深厚情感表示敬佩(当然,也不乏一些酸溜溜的评论)。

为什么是“13岁那句话”?

媒体的深挖和网友的考古,迅速将叶濯缨13岁时在B站发布“青云码”(即QR码)开源视频的场景还原出来。那时,面容稚嫩的少年,在视频最后平静而坚定地说出:“我希望这个小东西,能像一阵好风,帮助更多有想法的人,轻松上青云。”

原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深植于他内心十多年的信念与初衷!

从13岁开源“青云码”奠定移动支付基石,到28岁手握“终极电池”技术助力国家能源战略,技术的载体在变,影响的领域在变,但他那份希望用自身所学“送上青云”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这个发现,让无数人动容。这不再是简单的成功学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初心、关于理想、关于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传奇。

而在外界因为这短短一行字、一张图而再次陷入疯狂解读与赞誉的漩涡时,发布这条朋友圈的本人,在做什么?

据汤睿后来在一次极为私人的场合透露,叶濯缨在发布那条朋友圈时,刚刚结束一个关于新型电极材料模拟计算的阶段工作。他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华灯初上的城市,想起了这四天来席卷一切的喧嚣,也想起了很多年前,那个在B站镜头前,怀抱着最纯粹想法分享技术的自己。

他打下那行字,选好那张精心合成的图片,没有太多犹豫,点击了发送。

然后,他放下手机,拿起旁边一本刚刚送来的、关于量子场论最新进展的英文专著,沉浸其中,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如同呼吸般自然的事情。

对他而言,这或许并非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关,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与回望,是对自己内心坚持的一次确认。外界的山呼海啸,是成果影响力的自然延伸,而他,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远方那片未知的、等待被探索的真理海洋。

那条引爆全球的朋友圈,如同他投入世界湖心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无尽的涟漪。而他自己,则依旧停留在湖心最深处,那片属于探索与思考的、永恒的寂静里。

青云之上,风景正好。而掷石之人,心在下一片星辰。这,便是叶濯缨。

汤睿是在一个跨国视频会议的间隙看到那条朋友圈的。

傍晚时分,他位于汤氏集团顶楼的办公室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北京CBD开始点亮的璀璨灯火,如同铺开了一幅流动的钻石画卷。电脑屏幕上,欧洲分公司的负责人正在汇报季度业绩,数字亮眼,语调激昂。汤睿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放在桌面的私人手机,这是一种他处理多重信息时的习惯,大脑的一部分处理着公务,另一部分则维系着对那个最重要的人的潜意识关注。

然后,他的指尖顿住了。

屏幕上方弹出的提示,简洁却带着千钧之力——「叶濯缨:发布了一条新动态」。

几乎是本能,汤睿对视频会议那头说了句“稍等片刻”,便直接将手机拿了起来,甚至来不及细想这是否会显得失礼。在叶濯缨的事情上,他的优先级永远是最高级。

点开,加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行文案:

「还是13岁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希望我们国家的新能源行业,电池行业越来越好。」

一瞬间,汤睿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轻轻攥住了,一种混合着无比骄傲、深沉怜爱和难以言喻的悸动感,如同汹涌的暖流,瞬间冲垮了他在商海沉浮中练就的所有冷静自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