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第2页)
所以,当这两天,他的B站课程以雷霆万钧之势火遍全网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于他的“又一次”成功,而是一种“终于……”的释然和深深的感动。
一年前他被冠以“神童”、“天才”之名,被置于神坛之上。很多人(包括最初的我)关注他,或多或少带着对“非人类”智商的一种仰望和猎奇。但这两个高数视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叶濯缨。
他没有以“天才”的姿态俯瞰众生,没有炫耀任何高深的知识,而是从最基础、也最让普通学子头疼的“ε-δ语言”和“微分方程”入手。他的讲解,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和卖弄,只有一种纯粹的、想要把问题本身讲明白的诚恳。
那种冷静清晰的逻辑,那种在白板上流畅书写的自信,那种在关键处停顿、引导观众思考的耐心……这哪里是一个12岁孩子在“炫技”?这分明是一个已经与数学融为一体的人,在自然地向你展示数学内在的和谐与优美。
他走下了舆论塑造的“神坛”,却凭借实力和分享精神,自己搭建了一个更稳固、更亲切的“讲台”。他从一个被观测的“现象”,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布道者”。这种转变,让我们这些老粉无比欣慰。他没有被名声所累,反而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播撒知识的种子。
视频简介里那句“数学是语言,我只是在翻译”,以及网友扒出的笔记本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风,得自己造。”,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我们这些老粉从早期零星的报道和知情人的只言片语中,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身上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清醒和远见。他对于自己赚的钱(比赛奖金、奖学金等)的处置,似乎有着超乎年龄的规划和主见,不完全用于个人享受。这种“自己造风”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在当时已初露端倪。
如今,这阵他亲手造的“风”,首先吹到了教育领域。他用最硬核的干货,最无私的分享,试图成为无数徘徊在数学大门外学子的“好风”。这不仅仅是教学,这是一种科学精神和知识普惠的早期实践。我们看到,那个当年沉默的男孩,内心蕴藏着如此磅礴而温暖的力量,并且已经开始尝试将它释放出来。
看着现在视频里沉稳自信的叶濯缨,再回想七年前那个只有成绩单和几张照片的“符号”,一种作为“早期见证者”的荣幸感油然而生。
我们见证了他从“745分”的扁平化标签,逐渐变得立体、丰满。我们见证了他如何一步步用实打实的成就(奥数国家队、高教杯),夯实了“天才”之名。如今,我们又见证了他如何突破“学霸”的框架,展现出卓越的沟通能力、分享精神和引领大众的潜能。
这两个爆火的视频,绝不仅仅是两个成功的教学视频。它们是一个信号,宣告了叶濯缨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关注的天才学生,他已经开始主动地、有力地向外输出自己的影响力,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塑造这个时代的求知氛围。
对于新来的百万粉丝,叶濯缨是横空出世的“B站大神”、“叶老师”。但对我们这些从“745分”时代一路跟过来的老粉而言,他是我们小心翼翼守护和期待的一颗种子。如今,看到这颗种子不仅破土而出,长成了茁壮的树苗,更开始尝试为他人提供一片思维的绿荫,这种喜悦和骄傲,难以言表。
风,起于青萍之末。叶濯缨的这阵“好风”,在五年前那个夏天,就已悄然酝酿。而今,风乍起,吹动了一池春水。我们期待着,这风能送他,也送无数被他鼓舞和启迪的人,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欢迎来到叶濯缨开始发声的时代,这仅仅是个开始。
帖子二:在信息洪流中,打捞起一颗沉默的星辰——记作为叶濯缨早期粉丝的七年
发布平台:个人博客B站专栏
作者:「青葙子」(自称是叶濯缨围棋比赛时期的关注者)
我的收藏夹里,有一个名为“星辰”的加密文件夹。里面没有明星写真,没有旅游攻略,只有寥寥几条201X年的网络新闻截图、几段模糊的围棋比赛视频,和一些关于他早期零星事迹的笔记(比如投资那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深度求索”公司)。
这些,是关于一个叫叶濯缨的男孩,最早的信息碎片。
七年前,我在一个地方性的围棋报道里,看到了一个眼神特别专注的孩子。报道篇幅很短,只提了他拿了少年组冠军,以及他即将参加高考。出于对“围棋下得好学习也好”的好奇,我记下了他的名字。后来,便是那石破天惊的“11岁高考745分上清华”的新闻。
那时候,关于他的信息太少了。他像一颗骤然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转瞬即逝,留下满地惊叹和无数问号。我们这批最早的“粉丝”,更像是一群“信息考古学家”,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打捞关于他的一切。
我们知道他哥哥叫叶濯舟,是奢侈品集团的继承人;我们听说过他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用自己赚的钱做一些规划和投资(这在当时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我们知道他性格沉静,不爱接受采访。每一次有关于他的零星消息,我们都会在小小的粉丝群里讨论半天,像拼图一样,试图拼凑出这个神秘天才的画像。
那时候的喜欢,很安静,甚至带点“地下工作”的色彩。因为他的“神童”标签太耀眼,我们不敢大声喧哗,怕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关注和压力。我们只是默默地看着,期待着,希望这个特别的孩子,能有一个顺遂的未来,希望他的天赋不被浪费,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直到这两天。
当我的首页被叶濯缨的B站高数视频刷屏,当我的朋友圈被“叶神牛逼”占领,当我的学生侄女都跑来问我“姑姑你知不知道叶濯缨”时,我知道,那个我们默默关注了五年的男孩,终于走到了聚光灯的正中央。
而这种“出圈”的方式,是如此地……“叶濯缨”。
他没有选择任何迎合大众的方式,没有搞笑,没有卖萌,没有讲述励志故事。他选择了最硬核、最本质,也最符合他特质的方式——讲数学。而且讲的是让无数大学生闻风丧胆的《高等数学》。
点开视频,看到那个穿着熟悉校服(虽然从小学换成了附中),身姿更加挺拔,面容褪去些许稚嫩但眼神依旧清澈坚定的少年,我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
他长大了。
不仅仅是身高和容貌,更是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从容和掌控力。面对镜头,他没有任何怯场,语言流畅,逻辑严密,那种对知识的绝对掌控感,透过屏幕扑面而来。他不再是那个需要我们从碎片信息里想象的孩子,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清晰、有力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者。
视频里的他,讲解时的专注神态,和当年围棋比赛时凝神思考的样子,依稀重合。只是手中的棋子,换成了电子笔;面对的棋盘,换成了写满公式的白板。不变的是那种沉浸在思维世界里的纯粹。
看着弹幕里飞过的“懂了!”“谢谢老师!”“叶神救我狗命!”,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解构复杂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帮助到了成千上万的人。这比他获得任何奖项,都更让我这个老粉感到自豪。
我们当年打捞起的那颗沉默的星辰,没有在舆论的洪流中湮灭,也没有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他主动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这光如此明亮、温暖,足以照亮许多人在数学迷雾中前行的路。这似乎也印证了我们早年对他“不止于学习成绩好”的模糊预感——他身上有种想要创造和分享的潜能。
从“神童”到“引路人”,叶濯缨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蜕变。
作为最早关注他的一批人,这五年的“沉默守望”是值得的。我们见证了一颗种子的萌芽,见证了它顶开巨石、沐浴阳光的过程。如今,这棵幼苗已然茁壮,开始向着更广阔的天空伸展枝叶,并试图为路过的人提供一片知识的荫蔽。
风,已然吹起。这阵由他自己亲手造就的、充满知识与理性力量的“好风”,必将承载着他,也承载着无数被他的光芒所吸引和激励的灵魂,飞向更高更远的青云之上。
再见,那个只存在于报道和碎片信息里的“神童”叶濯缨。
你好,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光尝试点亮他人的“叶老师”。
前路漫漫,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