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考745(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语文试卷,他纤细的手指握住笔杆,字迹工整清秀,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古诗文默写,释义,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他的思维仿佛直接穿透了文字的表象,精准地抓住了内核的逻辑与情感。作文题目是《论“边界”与“超越”》,他略一思索,便从数学集合论的“闭包”与“外部”概念切入,探讨了认知边界、技术边界与人类精神超越性的辩证关系,思路之奇崛,立意之高远,完全不像一个十一岁少年的手笔。

数学试卷,更是他的主场。选择题和填空题几乎是在读完题目的瞬间,答案就已经在心中浮现,笔尖随之而动,流畅得如同早已书写过无数遍。解答题部分,他直接在空白处列出一连串简洁而优美的推导步骤,逻辑链条清晰严密,没有任何冗余。最后一道压轴的函数与解析几何综合题,难度极高,他只看了一眼,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随即笔走龙蛇,用一种近乎“暴力”的、却又无比优雅的数学美感,将其拆解、重构、证明。完成所有题目后,他甚至还有时间在草稿纸上推演了一个刚刚想到的、关于某个数论猜想的有趣变体。

理综和英语,同样如此。物理的复杂模型在他眼中如同透明的积木,化学的反应机理像是直观的流程图,生物的代谢途径也能被他关联到信息传递的系统论上。英语的阅读和写作,于他而言不过是另一种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精准而高效。

他答题的姿态太过平静,太过专注,以至于同考场的其他考生,在偶尔抬头间隙看到这个“小孩”时,都会产生一种恍惚感——仿佛他参加的并非同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而是在进行一场轻松平常的日常练习。

每一场考试,他都是最早放下笔的那一批人之一。但他从不提前交卷。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时而投向窗外湛蓝的天空,时而回到试卷上,进行着无声的检查,或者,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等待着终考铃声的响起。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叶濯缨随着人流走出考场。外面是沸腾的海洋,家长们急切地涌上来,询问、安慰、庆祝。

叶濯缨依旧平静,走到等待他的父兄身边。

“感觉怎么样?”叶濯舟问。

“还行。”叶濯缨回答,语气和进去之前没什么两样。

叶守拙看着小儿子,最终什么也没问,只是摸了摸他的头:“辛苦了,回家。”

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兴奋地讨论答案,或者抱怨题目太难。在回家的车上,他大部分时间都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似乎高考这件事,已经如同翻过的书页,被他轻轻合上,放在了身后。

直到近一个月后,成绩公布。

语文138,数学150,英语147,理综310。

总分:745。

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整个夏天。媒体疯狂了,网络沸腾了,“叶濯缨”这个名字,伴随着“十一岁”、“745分”、“清华”这些关键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遍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那个六月在考场中安静答题的稚嫩身影,从此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人们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们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神童的诞生,更是一颗必将照亮一个时代的星辰,其升起的第一缕微光。

而属于叶濯缨的,在青云之上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

---

叶濯缨的高考分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前几位,迅速被#11岁神童高考745分#、#叶濯缨清华#、#别人家的孩子#等词条霸占。

“我的十一岁还在玩泥巴,人家的十一岁已经上清华了?”

“745分?!我连他零头都考不到!”

“这是真实存在的吗?确定不是小说剧情?”

“查了下背景,叶家小少爷,围棋神童,现在又是高考状元……这是什么爽文男主设定?”

“跪了,给大佬递茶。”

媒体的长枪短炮迅速包围了叶家老宅和叶濯缨曾经短暂就读过的学校。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个仿佛从传说中走出的少年,究竟是何方神圣。

镜头前的叶濯缨,依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身形清瘦,面容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那双眼睛却清澈而沉静,面对蜂拥而至的提问和闪烁的闪光灯,没有丝毫的怯场或激动。

“叶濯缨同学,你为什么会选择在十一岁就参加高考?”

“因为高中的知识已经学完了。”他回答得理所当然。

“对于取得如此高分,你有什么感想?”

“题目都在预料之中。”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即将进入清华大学,你有什么规划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