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发表论文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月底的北京,寒意未消,但阳光已带上了一丝初春的澄澈。清晨,叶濯缨像往常一样,在固定的时间醒来。他身边的汤睿还在熟睡,呼吸均匀。叶濯缨没有立刻起身,只是静静地躺着,感受着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的、暖融融的光斑。

今天似乎有些不同。一种微妙的、近乎无声的喧嚣感,仿佛隔着厚重的墙壁隐隐传来。他拿起床头的私人手机,屏幕解锁的瞬间,信息提示音便如同炸开的豆子,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屏幕上瞬间被无数的微信消息、邮件通知和新闻推送覆盖。

他微微蹙眉,点开了其中一条来自《自然》出版社的官方邮件。

「gratulations!YourpaperisfeaturedonthecoverofthisweeksNature!」(恭喜!您的论文入选本周《自然》封面!)

邮件下方,附着了《自然》最新一期的电子版封面图片。

深蓝色的宇宙背景作为基底,象征着无尽的探索空间。封面中央,是一个极具艺术感和科技感的、由光点与线条构成的立体结构——那正是他们论文中核心的“协同涨落场调控”模型的视觉化呈现,无数发光的离子如同被无形之力引导,流畅地穿梭于晶莹的固态电解质结构中,动态而优雅。结构的顶端,标题醒目:「TamingtheInterface:AFluctuation-GuidedPathtoUltimateSolid-StateBatteries」(驯服界面:通往终极固态电池的涨落引导路径)。在标题下方,是简洁的作者署名:「YehZhuoyial。」。

叶濯缨的目光在那封面上停留了几秒。不同于投稿成功时的释然,也不同于评审通过时的满足,此刻,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成为这本享誉全球的科学期刊的门面,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庄重的感觉,缓缓漫上心头。

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发表。这是一个宣告,一个坐标,标志着某个领域的一个旧时代被终结,一个由他们定义的新纪元,正式拉开了帷幕。

他放下手机,没有去理会那些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起身下床。洗漱,换上简单的家居服,动作一如往常般冷静有序。但当他走到客厅,准备像平时一样去厨房倒水时,目光却被茶几上汤睿早已准备好的东西吸引了。

那是一份印刷精美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实体版《自然》杂志。封面正是他刚才在手机上看到的那个图像,但在纸质媒介上,色彩更加饱满,细节更加震撼。杂志旁边,放着一杯温度刚好的温水,和一张便签纸,上面是汤睿龙飞凤舞的字迹:

「给登上顶峰的我的科学家。

PS:今天最好别去实验室,估计已被媒体‘包围’。」

叶濯缨拿起那本杂志,封面的铜版纸带着微凉的触感,却有沉甸甸的分量。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个闪耀着科技之光的结构图,拂过自己的名字,眼底深处,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波动。那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光芒,是无数个日夜的智慧与汗水,最终凝结成的、可以被世界看到的实体。

就在这时,他的工作手机也近乎疯狂地震动起来。他看了一眼,是张毅打来的。

接通电话,那边传来的不是张毅的声音,而是一片嘈杂的背景音,混合着激动的欢呼、掌声,还有似乎是指摄的闪光灯声音。

“叶教授!您看到了吗?封面!是封面啊!”张毅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难以抑制的亢奋,“实验室的电话已经被打爆了!国内外的媒体,各大高校、研究所,还有产业界的人,都在找您!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

背景音里,能清晰地听到年轻研究员们兴奋的喊叫:“叶神!封面!我们上《自然》封面了!”

叶濯缨听着电话那头的喧闹,能想象出实验室此刻是怎样一派沸腾的景象。他平静地回应:“看到了。告诉大家,辛苦了。”

挂断电话,他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下方渐渐苏醒的城市。阳光铺洒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内心,却奇异地平静。喧嚣是外界的,荣誉是集体的,而他,只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他打开平板电脑,点开几个主要的国内外科技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

国内媒体:

·《人民日报》头版:「重磅突破!我国科学家叶濯缨团队攻克固态电池终极难题,成果登顶《自然》封面!」配图是《自然》封面和叶濯缨一张在实验室的档案照片。评论区内,满是“国之栋梁”、“叶神威武”、“中国科技牛逼”的沸腾留言。

·新华社通稿:「‘好风’再起!叶濯缨引领固态电池革命,《自然》封面论文预示能源新时代!」报道详细梳理了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和潜在影响。

·B站热搜第一:「#叶濯缨自然封面#」,他之前发布的那个讲解固态电池技术的视频被疯狂转发,弹幕和评论区彻底沦陷,充满了膜拜、祝贺和“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各大财经、科技门户网站头条无一例外都是相关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震撼:「终结电动车里程焦虑」、「颠覆全球能源格局」、「中国掌握下一代电池‘圣杯’」。

国际媒体:

·《科学》在线新闻:「中国天才叶濯缨再次震撼学界,固态电池界面难题迎刃而解。」报道重点评价了理论模型的原创性和实验数据的扎实。

·《纽约时报》科技版:「一项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中国电池技术。」字里行间充满了惊叹和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虑,详细分析了该技术对全球汽车产业和能源战略的潜在冲击。

·路透社:「‘叶氏电池’登《自然》封面,全球产业界密切关注。」报道引用了多位未能参与评审的欧美顶尖专家的评论,有人称之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有人谨慎地表示需要等待独立验证,但无一例外都承认其“巨大的潜力”。

·推特上,相关话题迅速攀升趋势榜。无数科研人员、机构账号转发《自然》封面,配以“惊人的工作”、“范式转移”、“祝贺叶团队”等评语。叶濯缨那个几乎长草的账号,粉丝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暴涨。

业内震动,远甚于他之前任何一次获奖。

他随手点开一个国际专业论坛,里面早已炸开了锅。之前质疑过他们初期数据的匿名用户沉默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技术细节的激烈讨论、对模型巧妙之处的赞叹,以及对其产业化前景的无限憧憬。

“他到底是怎么想到用外场去调控界面涨落的?这思维太跳跃了!”

“如果数据真实可重复,这简直是给整个领域打了一针强心剂!”

“看来我们实验室之前的方向完全错了……”

“谁能联系上叶的团队?我们公司希望能尽快洽谈合作!”

窗外,城市的喧嚣似乎与网络世界的沸腾遥相呼应。叶濯缨放下平板,端起那杯温水,慢慢地喝着。

汤睿不知何时已经醒来,穿着睡袍靠在卧室门框上,看着他沉静的侧影,嘴角噙着温柔的笑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