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战(第2页)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巨头的工程师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顶尖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如何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解剖并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工程难题。叶濯缨不仅提供了答案,更教会了他们一种全新的、基于底层逻辑和模型驱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月后。最新的测试数据出来了。
联合项目组总负责人拿着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手有些颤抖,他几乎是跑着来到临时办公室的叶濯缨面前。
“叶……叶教授!成功了!最新批次的电芯,能量密度稳定达到设计值的99。5%!循环寿命超过3000次容量保持率95%以上!关键的是……良品率,良品率突破90%了!而且成本模型显示,大规模量产后,成本可以控制在现有高端液态锂电池的1。5倍以内,具备极强的商业化竞争力!”
整个项目中试基地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两个月来的压力、焦虑、无数次失败的阴霾,在这一刻被成功的狂喜彻底驱散!
叶濯缨看着屏幕上那份完美的数据报告,脸上依旧没有太大的波澜,只是那双清澈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的欣慰和满足。对他而言,这或许比登上《自然》封面更让他有成就感——他的工作,真正地、扎实地,即将改变这个世界。
他拿起手机,给汤睿发了一条信息:
「产业化通道,打通了。」
随后,他在那个“技术扶贫与共同富裕小组”的群里,上传了最终的成功数据报告截图,依旧言简意赅:
「可量产。」
这一次,没有任何欢呼和调侃的回复。片刻后,汤睿和赵文嘉几乎同时回复:
「收到。」
「明白。」
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知道,真正的风暴,即将随着这扇大门的打开,席卷全球产业界。而他们,已经手握钥匙,站在了风暴眼的最中央。
叶濯缨,再次用他无人能及的智慧与务实,将一篇论文,变成了即将照进现实的、触手可及的产业革命。
当叶濯缨拖着略带疲惫却难掩兴奋的身躯回到家中时,已是深夜。公寓里只留了几盏暖黄的壁灯,驱散了初春夜色的微寒。
他以为汤睿已经休息了,正想放轻动作,却见餐厅方向有柔和的光线溢出。走过去,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怔住。
餐桌上并没有他想象中的盛大庆功宴,只有几道精致清淡的家常小菜,明显是考虑到他连日辛劳的肠胃。一碗冒着袅袅热气的鸡汤,旁边温着一壶他偏好的龙井。而汤睿,就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份财经杂志,安静地等着。
听到脚步声,汤睿抬起头,放下杂志,脸上露出一个无需言语的温暖笑容。他站起身,很自然地接过叶濯缨脱下的外套,指尖不经意地拂过他略显消瘦的肩膀,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回来了?”汤睿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像这夜色里的灯光,“先喝点汤暖暖胃。”
没有迫不及待的追问,没有夸张的祝贺,只有一种早已融入骨血的习惯性关怀和等待。
叶濯缨那颗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高速运转了数周的大脑,在这一刻,像是终于找到了可以安全停泊的港湾,彻底松弛下来。他“嗯”了一声,走到桌边坐下,接过汤睿递过来的汤碗。
鸡汤的温度透过瓷碗传递到掌心,暖意一直蔓延到心底。
他低头慢慢喝着汤,汤睿就坐在他对面,没有打扰,只是偶尔为他夹一筷子清爽的菜心,或是将他爱吃的虾仁换到他面前。
直到一碗热汤下肚,驱散了最后一丝疲惫,叶濯缨才抬起头,看向汤睿。不需要他组织语言,汤睿便已了然。
“都解决了?”汤睿问,语气是笃定的,仿佛早已知道答案。
“嗯。”叶濯缨点头,眼神清亮,“良品率超过90%,成本可控。”
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了两个月来所有的艰辛与突破。
汤睿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与有荣焉的笑容。他举起手边的茶杯,以茶代酒:“恭喜,我的大科学家。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叶濯缨看着他眼中清晰映出的自己的倒影,还有那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深情,心底最后一丝因为高强度工作而残留的紧绷感也消失了。他端起自己的茶杯,与汤睿的轻轻一碰。
清脆的响声,在静谧的夜里格外悦耳。
“不是不可能,”叶濯缨纠正道,语气是他特有的认真,“只是之前没人找到正确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