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瓶颈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天。

七十二个小时,在近乎不眠不休的高强度模拟、迭代、修正、再模拟中流逝。能源材料实验室的核心区仿佛成了一个独立于外界的时间泡,里面弥漫着浓咖啡因、电子设备散热和一种越绷越紧的期待感。食物只是维持机体运转的燃料,睡眠被压缩成在控制台前短暂的瞌睡,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超级计算机终端那块不断刷新数据、生成着全新动态模拟图像的巨大屏幕上。

叶濯缨几乎是钉在了终端前。他的白大褂下还是三天前那件深灰色羊绒衫,下巴冒出了青色的胡茬,眼下的阴影浓重得化不开,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在极夜中指引方向的星辰。他的手指偶尔在虚拟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调整参数,大部分时间,他只是沉默地站着,像一尊审视着新世界诞生的神祇,专注地解析着屏幕上每一个细微的数据变化。

他提出的“协同涨落辅助传输”模型,在最初的粗略模拟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但潜力不等于现实,他们需要将这个概念转化为精确的、可实现的物理参数——外场的频率、强度、波形,与特定界面声子模式的共振条件,以及如何在不引入额外能耗和副作用的前提下,将其集成到现有的电池制备工艺中。

这三天,就是一场将疯狂构想落地的极限冲刺。

“频率扫描完成,共振峰出现在第7区段!”

“界面阻抗模拟值下降……百分之四十五!还在降!”

“局部热效应模拟……可控!在安全阈值内!”

一个个激动的声音不时打破实验室的寂静,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每一次数据的积极反馈,都像一剂强心针,让疲惫不堪的团队成员眼中重新燃起火光。希望,如同在厚重冰层下涌动的暖流,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汹涌。

张毅负责协调各个计算模块,他的声音已经沙哑,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时不时用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仿佛不敢相信屏幕上呈现的结果。

第三天,傍晚时分。

最后一遍全系统、多物理场耦合的综合模拟运行完毕。屏幕上,代表电池在极端工况下循环运行的曲线,以前所未有的平滑度延伸着。库伦效率稳定地定格在99。99%的理论极值附近,循环衰减曲线平坦得几乎像一条水平线——这意味着电池的寿命将达到一个革命性的高度。最关键的是,模拟显示,在新的外场调控下,那个困扰他们两个月之久的界面离子迁移壁垒,被有效地“熨平”了。

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图像,都在无声地宣告着一个事实——

他们,成功了。

屏幕上最终弹出“模拟验证通过,理论模型成立,建议进行实验验证”的绿色字符时,实验室里出现了长达十几秒的绝对寂静。

死一样的寂静。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地钉在屏幕上那行简单的结论上,仿佛在消化一个过于庞大、以至于无法立刻理解的奇迹。

然后——

“成了……我们……我们成功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助理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不敢置信。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老天爷……我们做到了!我们他妈的做到了!”

“瓶颈……瓶颈突破了!”

狂喜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轰然爆发!

张毅猛地转过身,一把抱住身边同样目瞪口呆的同事,用力拍打着对方的背,眼眶瞬间就红了,嘴里反复念叨着:“两个月……两个月啊……”这其中的压力、焦虑、无数次濒临绝望的挣扎,在此刻尽数化为宣泄的洪流。

纸质的报告被抛向空中,像白色的烟花散落。有人用力捶打着桌面,发出砰砰的响声;有人瘫坐在椅子上,双手捂着脸,肩膀剧烈地抖动,不知是在哭还是在笑;几个年轻的研究生更是激动地跳了起来,互相击掌、拥抱,嘴里发出毫无意义的欢呼声。

实验室里瞬间被一种近乎癫狂的喜悦所淹没。先前所有的疲惫、紧张、压抑,都被这巨大的成功冲刷得一干二净。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电火花,噼啪作响,点燃了每一张疲惫而兴奋的面孔。

在这片失控的欢腾中,叶濯缨缓缓地、缓缓地松开了一直紧握着的拳头。他的手心因为用力,留下了几个深深的指甲印。他微微向后,靠在了冰冷的控制台上,一直紧绷如弓弦的脊背,终于放松了下来。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欢呼雀跃,甚至脸上都没有出现太过明显的笑容。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眼前这群陷入狂喜的伙伴,深邃的眼眸中,汹涌的情绪如潮水般翻涌,最终沉淀为一种极度疲惫,却又无比明亮、无比沉静的欣慰。

那是一种攀登者终于抵达无人涉足的顶峰,回望来路艰险,俯瞰云海翻腾时的寂静。所有的汗水、挣扎、孤独的思考,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和价值。

张毅挣脱了拥抱,踉跄着走到叶濯缨面前,这个年近四十的汉子,此刻眼泪鼻涕混在一起,毫无形象可言。他伸出颤抖的手,想拍拍叶濯缨的肩膀,却又有些不敢,最终只是重重地说:“叶教授……叶教授!您……您……”他哽咽着,后面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

叶濯缨看着他,目光温和,轻轻点了点头,“辛苦了,张工。大家都辛苦了。”

他的声音不高,甚至带着连日鏖战后的沙哑,却像有一种奇异的魔力,让周围喧闹的声浪稍稍平息了一些。所有人都看向他,目光里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激动和无以言表的崇敬。

是他们一起奋斗了三年,是他们一起熬过了最后这两个月的至暗时刻。但所有人都清楚,最后那劈开黑暗、指引方向的雷霆,来自于眼前这个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是他,在最绝望的时刻,完成了那次石破天惊的思维跃迁。

叶濯缨深吸了一口气,抬手指向屏幕上那组最终确定的调控参数和对应的新材料结构设计图。

“通知工艺组和材料合成组,”他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那平静之下压抑着的、与所有人共鸣的激荡,“按照最终方案,立刻准备第一批原型样品制备。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把理论,变成现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