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第1页)
绑架案如同一个粗暴的界碑,将时间与关系硬生生劈成了“之前”与“之后”。
汤睿心中那个需要被小心呵护的“少年”形象,在那间弥漫着铁锈与恐惧的仓库里,被叶濯缨冷静的声音和沉稳割断绳索的手彻底击碎、重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灵魂强大、心智成熟、足以在任何风暴中成为依靠的男人。
出院后的日子,一种全新的、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蔓延。汤睿不再有任何理由,也不再有任何心思,去把叶濯缨当作孩子看待。
他开始真正以平等的、对待一个独立个体的姿态,走入叶濯缨的世界,或者说,邀请叶濯缨走入他更生活化的一面。
他们会进行真正的“聊天”。不再是汤睿单方面的关怀或叶濯缨偶尔的技术分享,而是就某个社会现象、某本非专业书籍、甚至某部电影的美学表达,进行有来有往的探讨。汤睿惊讶地发现,叶濯缨并非只活在公式里,他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观察视角,只是以往被更耀眼的学术光芒所掩盖。
他们会一起看电影。不再是为了“陪”他,而是共同选择一部作品,在黑暗的影院里分享同一桶爆米花,结束后并肩走在夜色里,讨论着剧情逻辑与人物弧光。叶濯缨的分析往往直指核心,带着数学家的简洁与犀利,让汤睿时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他们会在周末午后,去人迹稍少的公园散步。沿着栽满梧桐的小径慢慢走着,谈论着无关紧要的琐事,或者干脆只是沉默,享受秋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和彼此之间舒适的安静。汤睿不再下意识地去拉他的手腕过马路,而是并肩而行,偶尔手臂会不经意地轻轻相碰,带来一阵微妙的电流,两人都默契地不去点破。
一切都不同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心知肚明的暧昧。每一个对视都仿佛拉长了秒数,每一次不经意的靠近都让心跳漏掉一拍。汤睿的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温柔以及被压抑着的、更深沉的情感。叶濯缨虽然依旧话不多,但他专注倾听的姿态,他偶尔回望时眼底细微的波动,都清晰地回应着这种变化。
他们之间,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真空期”。
除了没有跨越最后那一步的亲吻和拥抱,除了绝口不提“明天”与“未来”,他们几乎像所有互有好感、正在缓慢靠近的恋人。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试探,也是一种无声的享受。享受这种剥离了年龄、身份标签后,纯粹的两个灵魂之间的吸引与靠近。享受这种悬而未决、却充满甜蜜张力的朦胧阶段。
汤睿不再焦虑,不再逃避。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清晰地感知到对方并非无动于衷。他只是耐心地、珍惜地,经营着这片劫后余生才得来的、心照不宣的领地。
而叶濯缨,则在这段全新的关系中,默默地观察、学习、体验着这种无法用数学模型描述的“情感变量”。他发现,这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状态,并不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样令人困扰,反而……带着一种独特的、引人探索的吸引力。
他们就在这片暧昧的真空里,小心翼翼地,朝着彼此,缓慢而坚定地漂浮着。谁也不急于戳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因为此刻的朦胧与期待,本身就已足够美好。
这是一个周四的早晨,汤睿的车停在叶濯缨的宿舍楼下。没有司机,他自己开的车。
叶濯缨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依旧是简单的白衬衫和深色长裤,身上带着清冽的皂角香气和一丝属于实验室的、冷静的味道。
“今天不去实验室?”汤睿打着方向盘,驶出清华园,语气随意得像是在讨论天气。
“数据在跑模拟,需要等几个小时。”叶濯缨系好安全带,目光掠过窗外飞速倒退的梧桐树影,“我们去哪里?”
汤睿的嘴角勾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带着点秘而不宣的意味:“带你去个不一样的地方。陈聿,记得吗?我那个做律师的朋友。”
叶濯缨点了点头。陈聿,他见过几次,气质锐利,语速很快,是汤睿圈子里少数几个他能聊上几句法律逻辑的人。
“他今天有个庭要开,商事纠纷,涉及一些挺有趣的电子证据取证和效力认定的问题。”汤睿顿了顿,侧头看了叶濯缨一眼,眼神里带着试探和邀请,“我觉得……你可能会感兴趣。想去听听看吗?”
这不是一场电影,不是一次散步,也不是一顿饭。这是一次进入他朋友专业领域核心地带的邀请,是将他带入自己更复杂现实世界的尝试。汤睿想知道,叶濯缨那双能看透宇宙规律的眼睛,会如何审视人间法律构建的秩序与博弈。
叶濯缨明显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是这样的安排。他澄澈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计算般的考量,不是对汤睿用意的计算,而是对“法庭”和“商事纠纷”这两个变量的信息处理。随即,他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一种研究者面对新课题时的专注:“好。电子证据的认定,尤其是对抗恶意篡改和时序伪造,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市中级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的氛围与清华园的学术自由截然不同。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凝重的、由规则、证据和言辞交锋构成的特殊张力。
他们坐在听众席靠后的位置,并不起眼。陈聿在律师席上,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神情专注而自信。看到他们进来,他微微颔首示意,随即又投入到卷宗之中。
庭审开始。书记员宣读纪律,法官入场,全体起立……一系列程序带着不容置疑的仪式感。叶濯缨安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如同一个冷静的田野调查者。
案件的焦点在于一份关键的业务往来邮件是否被篡改过时间戳。原告方咬定邮件发送时间被恶意提前,以制造对其有利的证据链;被告方则坚持邮件真实无误。
双方律师开始交锋。质证环节,唇枪舌剑,引经据典,试图从逻辑上找出对方的破绽。
叶濯缨听得极其专注。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仿佛在脑海中同步构建着双方的论证模型。当对方律师引用某个技术标准来论证邮件服务器时间同步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误差时,叶濯缨几不可闻地低语了一句:“假设不成立。该标准允许在特定网络震荡下存在毫秒级漂移,累积误差可以放大。”
他的声音很轻,只有紧挨着他的汤睿能听到。那语气,和他在实验室里指出某个数据异常时一模一样。
汤睿的心像是被羽毛轻轻搔了一下。他带来这里,本是想让叶濯缨接触一些“烟火人间”的复杂,却没想到,叶濯缨直接穿透了那些情绪化的指控和繁琐的程序,精准地抓住了最核心的技术逻辑痛点。他看待这场官司,不像是在看一场是非争执,更像是在审视一个有待验证的、由证据和规则构成的复杂系统。
法官宣布暂时休庭,二十分钟后继续。
陈聿快步走过来,脸上带着庭审中的亢奋和些许疲惫。“怎么样,汤总,叶教授?没觉得无聊吧?”他接过汤睿递来的水,喝了一大口。
“很精彩。”叶濯缨回答,目光仍带着思考的余韵,“对方律师在论证电子签名单向哈希函数的碰撞概率时,忽略了过去五年已知的密码学进展。理论上,虽然概率极低,但并非绝对不可能。”
陈聿愣了一下,随即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从这个角度去质疑他们依赖的那个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绝对权威性!叶教授,你这一句话点醒我了!”他看向叶濯缨的眼神瞬间充满了发现宝藏的光芒,立刻拿出手机开始记录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