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论文0(第1页)
十一月的北京,秋意已深,清华园内的银杏叶铺满了小径。然而,在全球物理学界和数学界,一场足以改变认知图景的风暴正悄然生成,其风眼,便是那间依旧彻夜通明的实验室。
十七岁的叶濯缨,在其生日月,向世界献上了一份震惊世人的“双份”礼物。
首先引发地震的,是他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上在线发表的题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全局正则性与奇点结构分析》的长文。这篇论文,如同一位年轻的王者,以无可辩驳的数学语言,直面了悬赏百万美元的“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他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数学框架,巧妙地绕过了传统分析路径中难以逾越的障碍,首次清晰地刻画了NS方程在三维空间中的全局正则性条件,并精确描述了可能存在的奇点结构及其产生机制。
“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一位普林斯顿的流体力学权威在收到预印本通知后,几乎是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对着电话那头的同行激动地喊道,“这个东方少年,他不仅是在解题,他是在为我们重新绘制流体世界的‘地图’!”
数学界的震动尚未平息,另一枚“核弹”在短短一天后,由《自然》杂志引爆。最新一期的《自然》物理学版块,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了叶濯缨独立完成的、题为《基于时空离散格点模型的量子引力效应初步探索》的研究。
这是叶濯缨人生中第一篇《自然》论文,而且一上来便是封面文章。论文从一个极为新颖的角度,尝试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在微观尺度上的矛盾。尽管论文标题谦逊地使用了“初步探索”,但其展现的数学工具之深邃、物理图像之大胆,已让整个理论物理学界为之侧目。
《自然》杂志特邀的评论员在按语中写道:“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位新时代爱因斯坦的崛起。叶濯缨教授的这项工作,其价值不在于立刻给出了终极答案,而在于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能通往‘万物理论’的、此前被忽略的幽静小径。而做到这一切的,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这本身就是科学史上最动人的奇迹之一。”
一时间,国际学术界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失语”。NS方程是应用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然》是基础科学最高荣誉的象征。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竟在短短时间内,同时在这两个截然不同却又都代表着人类智力巅峰的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清华大学的内部论坛彻底沸腾,B站叶濯缨账号的粉丝数呈指数级增长,尽管他本人已经数月未曾更新动态。
“我十七岁在干嘛?在纠结月考排名?叶神已经同时在改写数学和物理教科书了!”
“双厨狂喜!不对,是双神降临!”
“所以……菲尔茨奖和诺贝尔奖,是不是可以开始排队预约了?”
处于风暴中心的叶濯缨,却仿佛置身事外。
发表论文当日,他依旧在实验室忙到深夜。汤睿来接他时,看到他正对着电脑屏幕上一组新数据微微蹙眉,似乎对窗外因他而起的惊涛骇浪毫无所觉。
“累了?”汤睿将带来的温热的汤递给他。
叶濯缨接过,喝了一口,才像是想起什么,抬头看向汤睿,语气带着一丝完成阶段性工作后的放松,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下一个目标的专注:
“NS方程和《自然》的论文,都上线了。”
汤睿看着他平静无波的脸,忍不住伸手揉了揉他柔软的头发,笑道:“知道了,小缨。全世界都快疯了,就你还跟没事人一样。”
叶濯缨任由他的动作,只是眨了眨眼:“只是又过了一关。”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下一个问题,关于生命系统的信息编码,似乎更有趣。”
汤睿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探索光芒,心中了然。对于叶濯缨而言,攻克世界级难题和发表顶刊论文,从来不是终点,甚至不是值得过多停留的里程碑。那只是他探索未知世界的旅途中,自然而然踩下的几个脚印。
他的目光,永远投向更远方,那片属于星辰大海、属于万物至理的、无尽的前沿。
十七岁的十一月,双星曜空,照亮了学术界的苍穹。而那颗名为叶濯缨的星辰,其轨迹,依旧以无法预测的速度和方向,向着更深邃的宇宙,疾驰而去。
作者模拟了一个富二代圈子对叶濯缨发表两篇论文的群聊,虚构不代表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