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么大一个小跟班儿呢(第2页)
到了晌午,就热几个馒头或者饼子,再带点自己炒的菜,再灌个水葫芦送到地里。
一家子在地头吃完饭,他再回家。
他家地不算太多,后面有了骡子,犁地的效率就更高了,花了几天就完成了深耕这一步。
不过翻地还没有结束,犁地之后还得耙地。
就是把犁地时候挖出来的大土块儿弄碎,再把碎土铺平,形成一层细碎疏松的土层。
这样可以避免下层土壤里的水分过快流失,也能消除掉地里大的空隙,防止种子落在这些空隙里,无法发芽。
在顾川夫夫俩犁地的时候,顾青山拿着耙子跟在他们身后,动手把大的土疙瘩耙烂。
一是因为耙地比起犁地来说轻松多了,虽然还没有耙子高,但是顾青山已经挥的动了。
二是因为,如今天气变凉,但太阳可没变小,要是不及时耙地,翻出来的土块很快会被晒干变硬,到时耙地就费劲了。
等犁完地,顾川夫夫俩就接手了耙地的工作,要是有牲口,这一步会很轻松,但是骡子已经还了回去,幸好这一步不太费人。
来回耙了几次,直到地里看不到明显的、比拳头大的土块儿,这一步才算结束。
紧接着,顾小满去柴房里翻出了耢,一块用树枝编成的长方形板子。
地头,顾川伸手捏了一把顾青山的脸,笑着说道:“去,给爹坐上去。”
顾青山“哦”了一声,乖乖坐到上面,然后顾川就拽紧了肩膀上的绳子,开始播种前对土地的最后一步:耢地。
这一步和耙地的作用很像,是进一步把土弄碎、弄平。
让土地能更好的保存水分,也能避免因为地面不平导致的播种深度不一,而影响种子的出苗情况。
前世顾青山没接触过农作业,来了这里以后,他不止一次的感叹过农户人家的智慧。
耢完地又过了几天,才到了秋分前后,这时候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
顾小满提前两天就晒了种子,秋分当天他扒开土地,抓了一把深层的土壤。
查看过土壤状态以后,顾家就开始了今年的播种。
下完种子,会用石磙子在地里撵一遍,接下来就可以等着麦种出苗了。
地里的麦苗破土以后,顾小满夫夫又去了一趟地里,检查了麦苗的情况。
发现有几处地方没有出苗,于是便回家拿出了额外备下的种子,用水泡到发芽以后,补种了下去。
顾青山出去溜达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些零星的地方没有麦苗。
“小爹,这里也没有长出来。”
顾小满头也没抬,“那里不用,有些苗会长很多分支,到时候分栽过来就好。”
听他说完,顾青山才想起来,在前世确实有听过“分蘖期”的说法。
马上就到了十一月中旬,这个时节还得再给地里浇一遍水。
顾青山隐隐约约记得在刷题时见到过,好像是叫做“越冬水”。
答案说,在天气寒冷的北方地区,浇“越冬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作用写了一大串,但他只记住一句:储存水分,缓解春旱。
他曾经猜测过,河西村的位置应该也就在现代的华北地区,可惜还没有见过这个国家的地图,无从得知。
这次浇水的关键就是要浇足并且浇透,但是又不能浇的太多。
今天浇完以后,如果地里的水能够完全渗到土里就说明水量正好。
顾川和顾小满两人目前还没有把握能一次控制好水量。
于是只能浇一部分,就等着渗进去,再看情况追加水量,这么着下来,这次浇水也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顾川还在感叹:
有经验的老人家,摸一把土就知道该浇多少水,连渗透的时间都说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