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前夕(第2页)
“示弱,并且,把他架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秦伍的声音带着一种冷静的谋划,“不试图去辩解‘破茧’多么正确,而是承认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冒险,一次对传统的大胆挑战。承认风险,承认可能失败,但强调‘华裳’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是为了探索行业未来的可能性。然后……邀请他,不是作为评判者,而是作为这场探索的‘见证者’和‘指引者’。”
唐婉诗的眼睛微微眯起。她瞬间明白了秦伍的意图。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将对方的批判立场,巧妙转化为一种“高高在上”的观察者甚至导师身份。满足其虚荣心,软化其攻击性。
“具体的操作上,”秦伍补充道,“可以让他提前观看一些非核心的幕后制作花絮,或者提供一些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关于设计理念的深度阐述。让他感觉到,他获得的是一手的、内幕的、超越普通媒体的信息渠道。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特权’和‘独特视角’时,往往更容易产生共情,至少,不会轻易毁掉自己‘独家’的信息源。”
唐婉诗握着电话,久久没有说话。秦伍的策略,大胆,精准,甚至带着一点心理学上的操控意味。这完全不像那个在她面前只会脸红和怯生生微笑的女孩能想出来的。
“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唐婉诗忍不住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传来秦伍轻轻的声音:“因为……我了解那种想要靠近光,又害怕被灼伤,最终可能选择用批判来掩饰渴望的心情。本质上,我和那位主编,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她的坦诚,再次让唐婉诗感到震动。
“我明白了。”唐婉诗说,“谢谢,这个思路很有价值。”
“能帮到您就好。”秦伍的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柔和,“您……别太累。”
挂断电话后,唐婉诗立刻召集了公关团队,根据秦伍提供的思路,重新调整了应对策略。她亲自草拟了一封给“风尚评论”主编的邮件,语气诚恳,姿态放得很低,着重强调了“破茧”的实验性和对行业未来的思考,并附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关于设计灵感和工艺挑战的“非公开”资料,邀请对方“指点”。
邮件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直到第二天下午,“风尚评论”的专栏如期发布。文章依旧犀利,却不再是预想中的全盘否定。主编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华裳”此次变革的冒险性,指出了无数潜在风险,语气充满了质疑。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笔锋微妙一转,写道:“……尽管前路布满荆棘,但这种抛开包袱、直面未来的勇气,或许正是这个沉闷行业所需要的一剂强心针。笔者将持续关注‘破茧’的最终呈现,期待它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没有赞美,但也没有扼杀。留下了余地,甚至隐隐有一丝被说服的迹象。
公关团队松了一口气,纷纷称赞唐婉诗策略高明。
唐婉诗看着电脑屏幕上的专栏文章,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她想到的是秦伍在电话里那句轻描淡写的——“我和那位主编,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那片羽毛,不仅拥有拂去尘埃的温柔,也藏着洞察人心、甚至拨弄风云的敏锐力量。
她拿起手机,给秦伍发了一条信息:
「专栏看了,危机暂时解除。晚上一起吃饭?地方你定。」
这一次,不再是客套的感谢,而是带着认可和……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明确察觉的、想要更深入了解的邀请。
秦伍的回复很快,只有一个字:
「好。」
后面破天荒地,没有加任何表情符号。
唐婉诗放下手机,看向窗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破茧”前夕,山雨欲来的压抑似乎被冲淡了一些。而她和秦伍之间,那扇刚刚打开的窗,似乎正透进更多真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