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与陈鉴亭论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5~86页。

[4]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再答周筤谷论课蒙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8页。

[5]章学诚:《文史通义》补遗续《与史余村》,刘公纯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36页。

[6]沈约:《宋书》卷六十四《裴松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01页。

[7]陈寿:《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8]刘知幾:《史通》卷五《补注》,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9]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蜀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5页。

[10]参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徐小蛮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

[1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81页。

[12]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九“裴松之注”,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

[13]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六“裴松之三国志注”,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134页。

[1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15]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16]魏收:《魏书》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3~3064页。

[17]参见《廿二史札记》卷十三“《魏书》多曲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63~264页。参见《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19~229页。

[1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五“魏收魏书”,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40页。

[19]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史部·正史类·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7页。

[20]参见《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与韩愈论史官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8~500页。

[21]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张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0页。

[22]苏轼:《与江惇礼秀才五首》之二,见张志烈等主编:《苏轼全集校注》第十七册《文集八》,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264页。

[23]宋濂:《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82页。

[24]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唐书辨证》,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25]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627~1628页。

[2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九“新唐书纠谬”,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96~597页。

[27]参见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八《唐书纠谬书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28]章学诚:《文史通义》补遗续《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刘公纯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57~358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