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1(第3页)
[13]《诗经·商颂·玄鸟》,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22页。
[14]《诗经·大雅·文王》,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5页。
[15]《左传·昭公十八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5页。
[16]参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六《天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5~287页。
[17]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五《天论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1~52页。
[18]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四维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8页。
[19]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页。
[20]苏轼:《东坡志林》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3页。
[21]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贞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页。
[22]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23]陆贾:《新语·无为》,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2页。
[24]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页。
[25]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7页。
[26]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2页。
[27]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页。
[28]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29]《国语》卷十七《楚语上》,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85页。
[30]《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31]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33]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34]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35]参见杜佑:《通典》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36]参见杜佑:《通典·礼典二·沿革二·吉礼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61~1192页。
[37]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3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页。
[39]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40]《左传·宣公二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3页。
[41]参见《孟子》卷八《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
[42]参见吴缜:《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4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58页。
[44]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八《唐书纠谬书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8~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