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初的步履(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春秋》以鲁国纪年记春秋时期大事,上起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下迄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今传《春秋》止于哀公十六年,末二年为后人所补,非孔子《春秋》原文。《春秋》记事,具有严格的编年史的要求,即按年、时、月、日顺序记事,全书包含242年,每年都有史事记载。这样规范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史学上前所未有的。《春秋》所记内容,主要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还涉及各族关系,包含许多民族历史的思想。《礼记·经解》说:“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是指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属辞,是遣词造句,缀辑文辞;比事,是排比史事。它们都以严格的义例思想为指导,对后来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春秋》在撰述思想上的核心是尊“王道”、重“人事”。尊王道,就是遵守周礼及周礼所规定的等级秩序,反映了孔子思想还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社会的变化。重人事,就是着重记载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得失成败,没有《雅》《颂》中神灵气氛,也没有国史中怪异现象,这同孔子“不语怪,力,乱,神”[14]的思想是一致的。《春秋》是最早摆脱天、神羁绊的史书,这是它在历史思想上的进步的方面。从孟子、司马迁以下,历代思想家、史学家都十分强调《春秋》的社会作用: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它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影响之大。

《春秋》作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出现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孔子在“学在官府”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同时开创私人撰史之风,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在孔子修《春秋》之后,战国时期,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撰述。其中,有解释《春秋》的作品,有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和文献汇编,有关于战国时事的辑录,还有萌芽形态的通史性质的撰述,这是先秦时代历史著作发展的时期。尽管在“百家争鸣”中史学还不能成为一“家”,但诸子百家的历史观点的展开及其在社会实践与思想论辩中的运用,反映出史学的社会作用已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们认识,人们的历史知识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左传》和《国语》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事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左传》是编年体史书,采用鲁国纪年,记事的上限与《春秋》相同,下限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它记事比《春秋》详赡,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个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左传》扩大了编年体的容量,在写战争、辞令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表述上的成就。它写民族交往和民族组合的进程,在先秦史书中也是最丰富和最具有特色的。《国语》二十一卷,是分国记言的文献汇编,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编次。所记以政治言论为主,故富于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而独具特色。《左传》和《国语》在历史思想上发展了《春秋》重人事的进步思想,但又不像《春秋》那样拘守周礼,而是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动的认识。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解释《春秋》的书,流传至今的有《公羊传》《穀梁传》,它们在保存史料、阐发史论和宣扬大一统思想方面,都各有贡献。近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春秋事语》,对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观点有些帮助。

《战国策》三十三篇(卷),是记载战国史事的著作,主要记载了各国辩士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了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它在记言上同《国语》相比,可谓各有千秋。它写辞令,则写出了《左传》《国语》少有的气势。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中有十七章不见于《战国策》,可据以补订后人对战国史事的记载。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萌芽形态的通史作品。一是《竹书纪年》,编年体,记夏商周至战国后期事;一是《世本》,包含多种体例,记传说中的黄帝至战国末年事。但二书只有辑佚本行世。此外,还有《山海经》,《尚书》中的《尧典》和《禹贡》,《仪礼》和《周礼》等撰述,它们各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秦汉以后史学的发展。

[1]参见《左传·昭公元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9页。

[2]参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03页。

[3]参见《国语·鲁语上》,又《周语下》,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3、166页。

[4]参见《国语·周语下》,韦昭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3页。

[5]参见刘安等:《淮南子·览冥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6]参见刘安等:《淮南子·本经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0页。

[7]参见《国语·鲁语上》,韦昭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6页。

[8]参见《尚书·吕刑》《诗经·鲁颂·閟宫》《论语·宪问》。

[10]参见《诗经·商颂·玄鸟》,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22页。《楚辞·天问》,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93页。

[11]参见《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28页。

[12]《孟子》卷八《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

[13]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09页。

[14]《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