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法和史意(第2页)
“史法”和“史意”,是古代史学批评中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也是两个相互渗透的不同的层次。章学诚的“刘言史法,吾言史意”的说法,并不是绝对的。但他明确地提出这两个范畴,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家书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外编《和州志一·志隅自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552页。
[3]《左传·宣公二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3页。
[4]参见《左传》成公十四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70页。
[5]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702页。
[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纲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47页。
[7]刘知幾:《史通》卷四《序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8]参见刘知幾:《史通》中的《直书》《曲笔》,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9]参见刘知幾:《史通》中的《采撰》《烦省》《杂述》《叙事》《书事》《言语》等篇,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参见《孟子·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
[1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6页。
[12]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1页。
[13]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14]刘知幾:《史通》卷七《鉴识》,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15]刘知幾:《史通》卷十《辨职》,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16]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九《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7页。
[17]以上均见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一》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4、266页。
[1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一》本纪,卷三十六《隋书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7、533页。
[19]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汉书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3页。
[20]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八《唐书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59页。
[2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九《唐书二》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76页。
[2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一《汉书一》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04页。
[23]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史记二》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96页。
[24]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二《言公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01~202页。
[25]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45~546页。
[26]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32~438页。
[27]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9页。
[28]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1页。
[29]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叶瑛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37~5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