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0]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9页。

[21]《礼记》卷二十九《玉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3~1474页。

[22]《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6页。

[23]韩婴:《韩诗外传》卷七第八章,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8页。

[24]《左传·宣公二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3页。

[25]《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26]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2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2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29]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

[30]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06页。

[31]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3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9608页。

[33]参见瞿林东:《晚唐文学的特点与成就》、《韩愈与〈顺宗实录〉》等文,《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4]《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3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

[36]刘知幾:《史通》卷七《直书》,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9页。

[37]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38]权德舆:《杜公墓志铭并序》,《唐文粹》卷六十八,影印本,明嘉靖年间刻本,第6页。

[39]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通典》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40]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41]参见吴缜:《新唐书纠谬》卷首《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42]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43]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5页。

[44]《论语》第十五《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45]参见《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46]《春秋穀梁传·桓公五年》,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74页。

[47]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87页。

[48]吴缜:《新唐书纠谬》卷首《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49]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7页。

[50]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