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方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3]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校雠通义·原道》,《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5页。

[14]参见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校雠通义·宗刘》,《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5~96页。

[15]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校雠通义》叙,《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5页。

[16]萧子显:《南齐书》卷末《曾巩南齐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37页。

[17]姚思廉:《陈书》卷末《曾巩陈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69页。

[18]魏徵等:《隋书》卷末《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904页。

[19]姚思廉:《陈书》卷末《曾巩陈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01~502页。

[20]魏收:《魏书》卷末《旧本魏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5页。

[21]参见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

[22]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41页。

[23]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三十八《答袁机仲》,《朱子全书》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64页。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28~132页。

[25]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7~108页。

[26]刘知幾:《史通》卷五《补注》,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27]参见《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28]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29]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

[30]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3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孙猛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3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编年类”,徐小蛮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3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20~421页。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自序》,上海:独立出版社,1945年,此处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1980年重印本。

[35]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09页。

[36]同上。

[37]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23页。

[3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页。

[39]袁宏:《后汉纪》序,《两汉纪》下卷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页。

[40]刘知幾:《史通》卷首《史通原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1]参见白寿彝:《史记新论》,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年,第86~91页。

[42]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7页。

[43]参见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张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0页。

[44]参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页。

[45]洪迈:《容斋续笔》卷五“秦隋之恶”,《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1页。

[46]洪迈:《容斋三笔》卷九“冯道王溥”,《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9页。

[47]洪迈:《容斋三笔》卷七“光武苻坚”,《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08页。

[48]洪迈:《容斋随笔》卷二“孟舒魏尚”,《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页。

[49]杜佑:《通典》卷一《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同见《食货七》后论。

[50]杜佑:《通典》卷一《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