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名实体例和史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3]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9~270页。

[14]刘知幾:《史通》卷二十《忤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5页。

[15]刘知幾:《史通》卷八《书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16]刘知幾:《史通》卷六《言语》,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17]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1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1页。

[19]刘知幾:《史通》卷十四《惑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

[20]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21]刘知幾:《史通》文前《史通原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页。

[22]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23]刘知幾:《史通》卷十《辨职》,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2页。

[24]刘知幾:《史通》卷十五《点烦》,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17页。

[25]刘知幾:《史通》卷六《言语》,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

[26]刘知幾:《史通》卷四《序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1~82页。

[27]《〈史通〉通释》的撰者、清人浦起龙把刘知幾的这些论断的价值又进一步抬高了,他说:“史体尽此六家,六家各有原委。其举数也,欲溢为七而无欠,欲减为五则不全。”(《史通通释·六家》按语)“《六家》举史体之大全,《二体》定史家之正用。……自后秘省敕撰,唯此二途;艺文史部,必先二类。知幾是篇,诚百代之质的也。”(《史通通释·二体》按语)读张孟伦先生所著《刘知幾〈史通〉评》一文(《中国史学史论丛》,兰州大学历史系印行),文中写道:“《六家》、《二体》两篇,实将中国汗牛充栋的史书的体例,作了—个穷尽原委、脉络分明的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从而不但纲维了百代群史,而且张开了《史通》全书总目。”这个评论,比起浦起龙的评论来说,又提高了一步。刘知幾是古代大史学家,《史通》中的《六家》、《二体》两篇在总结中国古代史书体裁方面确有一定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说“史之流品”,穷于六家;历史撰著不出班、荀二途;《六家》篇“纲维了百代群史”,《二体》篇“诚百代之质的”,等等。鄙意以为与实际情况颇不相符,因而也就难免有过誉之嫌。

[28]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53页。

[29]刘知幾:《史通》卷三《书志》按语,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30]刘知幾:《史通》卷二《本纪》,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31]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9页。

[32]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4页。

[33]班固:《汉书》卷一百下《叙传下》,北京:中华书局,第4235页。

[3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第3310~3311页。

[35]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第1961页。

[36]白寿彝先生指出:“秦汉兴亡和楚汉成败,是汉兴以来人们所感兴趣的大问题。秦因暴政亡于陈涉首倡的起义,这是自贾谊以下,如严安、徐乐、贾山、枚乘、伍被等共同的看法。《史记》为陈胜立世家,置于《孔子世家》之后、汉代诸世家之前,以表示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这是把陈涉作为开辟新时代的人物来看待的,这比贾谊等人的看法要有更丰富的意义。”(见《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64年,第29页)

[37]钱大昕:《十驾斋养新余录》卷中“太史公、李延寿”条,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1096页。

[38]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四“陈涉不可轻”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83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