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五节《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

《通典》是中国史学发展中产生的一部巨制,是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它也不是没有缺陷的。

首先,从历史编纂来看。《通典》以一百卷即占全书二分之一的篇幅写“礼”。其中“沿革礼”六十五卷、“开元礼”三十五卷,不仅失于重复,而尤其失于烦琐。这固然同他那个时代门阀重礼的风气有关,但毕竟是它最突出的缺陷。

其次,从历史思想来看。在杜佑的历史思想中,朴素的唯物观点、朴素的辩证观点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是其积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英雄史观”,而与此相联系的则是对人民群众作用的漠视,并把人民群众的起来造反斥为“群盗蜂起”。他说:“民者,瞑也,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审其众寡,量其优劣,饶赡之道,自有其术。”在杜佑看来,人民群众完全成了等待“贤者”、“圣者”恩赐的、消极的历史因素。反之,那种“成王业兴霸图”、“富国强兵”的伟大事业,都是个别杰出人物造成的,而这样的人物又是很难得出现的,以致汉代以降,“不可多见”[98]。这种把历史的活动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活动的英雄史观,不仅同杜佑自己说的“非今人多不肖,古人多材能,在施政立本使之然也”相矛盾,而且同唐初史家如魏徵等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相比也显得逊色。

再次,从社会思想来看。《通典》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对当时社会确有不少深刻的揭露,但也存在过分粉饰当时社会的一面,如论唐代的刑罚说:“圣唐刑名,极于轻简……如罪恶既著,制命已行,爱惜人命,务在哀矜,临于剿绝,仍令数覆。获罪自然引分,万姓由是归仁,感兹煦妪,藏于骨体……国家深仁厚德,固可侔于尧、舜。夏、殷以降,无足征矣。”在这里,严峻的法律,被说成是阳光雨露、“深仁厚德”。杜佑还替帝王执法中的“急于黎庶,缓于权贵”的屈法行为作辩护。在他看来,衣冠(士族)受刑,虽罪有应得,亦应为之“伤悯”;黎庶(匹庶)被戮,虽法不当罚,也无须为之“嗟叹”[99]。显然,这同他所提倡的刑罚应当“无私无滥”,是相矛盾的。

《通典》的这些缺陷,究其原因,或是受着总的时代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或是由于具体历史环境的影响,或是因为作者见识上的局限,等等。尽管如此,但作者从许多方面提出了前人不曾提出的见解,取得了前人不曾达到的成就,其理论贡献是巨大的。

[1]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2页。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9页。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2页。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有关唐动乱与肃代政治诸事,多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至卷二百二十四,引文不一一作注。

[4]杜牧:《樊川文集》卷一《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页。

[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1页。

[6]李翰:《通典序》,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7]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2页。

[8]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73页。

[9]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1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73页。

[1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中》,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0页。

[12]《通典》卷四十二自注云:“凡义有经典文字其理深奥者,则于其后说之以发明,皆云‘说曰’;凡义有先儒各执其理,并有通据而未明者,则议之,皆云‘议曰’;凡先儒各执其义,所引据理有优劣者,则评之,皆云‘评曰’。他皆同此。”

[13]刘昫等:《旧唐书·文苑传》下及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艺传》下均有传。

[14]李翰:《通典序》,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页。

[1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16]杜佑:《进〈理道要诀〉表》,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7]参见杜佑:《理道要诀》自序,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8]杜佑:《进〈理道要诀〉表》,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9]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63页。

[20]杜佑:《理道要决》自序,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参见本书第三章“《隋书》的历史思想”一节。

[22]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702页。

[2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6页。

[24]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2页。

[2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刘晏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23页。

[26]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29页。

[27]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陆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18页。

[28]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8页。

[29]《与元九书》,见《白居易集》卷四十五、《旧唐书·白居易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