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后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后记

《南史》和《北史》在《二十四史》中还算不上是第一流的著作,但它们毕竟也有自己的特点。比较深入地发掘和阐述这些特点,并用通俗的形式把它们表述出来,这是史学史工作者的责任。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把通俗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希望它既便于各方面读者的阅读,又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和尝试,究竟做得怎样,就难说了,那是要从这本书的实际情况来判定的。

本书承朱尔澄同志校阅了初稿,毛士彤同志提供了有关图片。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祈望着读者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予以指正。

瞿林东记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1985年8月

[1]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98页。

[2]魏收:《魏书》卷九十八《岛夷萧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79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6页。

[4]《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页。

[5]以上分别见《隋书》卷五十八《魏澹传》、卷六十九《王劭传》、卷四十二《李德林传》、卷五十八《杜台卿传》、卷三十三《经籍志二》。

[6]以上分别见《隋书》卷五十八《许善心传》、《陈书》卷二十七《姚察传》、《周书》卷四十二《萧大圜传》。

[7]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80页。

[8]西会州:州名,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会州为西会州,治所在会宁(今甘肃靖远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靖远县及宁夏中卫市南部。

[9]凉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永昌县以东、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西一带。总管:地方高级军事行政长官。

[10]河西:地区名,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地区。

[11]《吴越春秋》,编年体史书,东汉赵晔撰,记战国吴、越两国史事。据说原为十二卷,今存十卷。

[12]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3]纪、传、书(志)是纪传体史书的组成部分。纪:本纪,以帝王世系为线索,编年记事。传:列传,即人物传记。书、志:史书中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

[14]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5]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16]北齐史学家魏收撰《魏书》,以东魏为正统,故《魏书》包含北魏和东魏两朝史事。

[17]唐承于隋,隋承于北周,北周承于西魏,故唐初史学家撰《周书》以西魏为正统,而于《周书·文帝纪》中追叙了西魏史事。

[18]实为二百三十三年,此误。

[19]李延寿说的“八代”,是指:北朝的北魏及西魏、北周、隋,以及与西魏、北周同时并存的东魏及北齐,共四代;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四代。

[20]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21]士族:亦作世族,指有一定经济、政治地位和较高门第的家族,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22]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04页。

[23]曹寅等:《全唐诗》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49页。

[24]监国史:即监修国史,是负责史馆全面工作的官员,通常多由宰相兼任。

[25]以上参见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4页。

[26]《科录》:记载上古至晋宋时期历史的通史。二百七十卷,成书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前,参见魏收:《魏书》卷十五《常山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80页。

[27]《通史》:记载上古至南朝萧齐时期历史的通史。六百二十卷(一说六百卷),成书于梁朝普通元年(420年)后、太清三年(549年)前,参见姚思廉:《梁书》卷三《武帝纪》下、卷四十九《文学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699页。

[28]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29]家传:由私家撰写的本家族的人物传记。

[30]传主:传记所记的中心人物。

[31]附传:附记于传主之后的人物传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