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伊瑟尔的阅读现象学(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见《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霍兰德”条,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7]《霍兰德的主要观点》,2页。

[8]以下有关尧斯论述“文学史悖论”问题的引文,除另行注明外,均出自《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见尧斯:《论接受美学》,明尼苏达大学,1982。

[9]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25页。

[10]尧斯:《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学》,10页。

[11]同上书,“序言”18页。

[12]以下有关审美经验的引文凡未经注明出处,均见尧斯:《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第》第一、二章。

[13]尧斯:《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学》,159页。

[14]尧斯:《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学》,35页。

[15]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见《文本中的读者》,普林斯顿大学,1980,中译文载《上海文论》,1987年第3期。

[16]伊瑟尔:《阅读过程:一种现象学的论述》,见《隐含的读者》第11章,约翰·霍布金斯大学,1974。

[17]伊瑟尔:《阅读行为》序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78。

[18]见伊瑟尔:《隐含的读者》,11章。

[19]伊瑟尔:《未定点与读者反应》,见牛顿编:《二十世纪文学理论》229页,伦敦,1988。

[20]见伊瑟尔:《隐含的读者》,11章。

[21]伊瑟尔:《未定点与读者反应》,见牛顿编:《二十世纪文学理论》,228页。

[22]见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

[23]见伊瑟尔:《隐含的读者》,11章。

[24]伊瑟尔:《未定点与读者反应》,见牛顿编:《二十世纪文学理论》,229页。

[25]参见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与《隐含的读者》,第11章。

[26]伊瑟尔:《阅读行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78。

[27]伊瑟尔:《隐含的读者》,11章。

[28]参见伊瑟尔:《阅读行为》。

[29]参见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

[30]参见伊瑟尔:《阅读行为》。

[31]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前言。

[32]参见伊瑟尔:《阅读行为》。

[33]参见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

[34]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第11章,以下对阅读现象的描述的引文,除另行注明外均出于此,不再注明。

[35]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第11章。

[36]见伊瑟尔:《阅读行为》。

[37]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前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