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罗兰巴特 从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第4页)
[46]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92页,海牙,1969。
[47]托多洛夫:《文学与意义》,49页,巴黎,1967。
[48]詹姆逊:《语言的牢笼》,168页,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49]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173页,巴黎,1966。
[50]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173页。
[51]格雷马斯:《论意义》,8页。
[52]拉康:《文集》,814页,巴黎,1996。
[53]詹姆逊:《语言的牢笼》,143页。
[54]转引自托多洛夫:《何为结构主义》,252~253页,巴黎,1968。
[55]拉康:《文集》,504~505页。
[56]转引自威尔登:《自我的语言》,239页,巴尔的摩,1968。
[57]转引自威尔登:《自我的语言》,30页。
[58]同上书,31页。
[59]参见雅各布森:《语言的两个方面及两种失语症》,见《语言的基本原理》,55~82页,海地,1956。
[60]转引自《自我的语言》,114页。
[61]詹姆逊:《语言的牢笼》,143页。
[62]同上书,146页。
[63]参见拉康:《文集》,11~16页。
[64]拉康的《论〈窃信案〉》不仅是精神分析学发展史上而且也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它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讨论:德里达曾专文分析或“解构”过这篇论文,巴巴拉·约翰逊又专文对德里达的“解构”进行了再“解构”:霍兰德后来又专文阐释了《窃信案》,并在阐释中表达了自己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的观点。
[65]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20页,巴黎,1953。
[66]同上书,125页。
[67]詹姆逊:《语言的牢笼》,129页。
[68]转引自乔纳森·卡勒尔:《罗兰·巴尔特》,82~8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9]巴特:《时装系统》,237页。
[70]巴特:《结构主义——一种活动》,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464页。
[71]巴特:《SZ》,9页,伦敦,1970。
[73]参见巴特:《SZ》171页。
[74]参见巴特:《SZ》,9页。
[75]巴特:《文本的快乐》,转引自霍克斯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