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在美学上的应用(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282页。

[5]同上书,292页。

[6]同上书,294页。

[7]参见H·利帕奇顿《原始本体的出现与维持中的自恋作用》,载《精神分析》45期(1964),54页;第46期(1965),125页;《本体与性》,载《美国心理学会》9期(1961),179~260页。

[8]参见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49页(《人之本体》),124页(《阅读与本体:一场心理学革命》),170页(《本体概念能为心理语言学补充什么?》),291页(《后现代精神分析》)。

[9]霍兰德:《本体概念能为心理语言学补充什么?》,见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137页。

[10]霍兰德:《阅读与文本:一场心理学革命》,见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128页。

[11]霍兰德:《人之本体》,见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74页。

[12]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同上书,7页。

[14]同上书,351页。

[15]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89页。

[16]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202页。

[17]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308页。

[18]霍兰德:《精神分析2000年》,见《后现代精神分析》,313页。

[19]同上书,314页。

[20]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309页。

[21]同上书,309页。

[22]霍兰德:《本体概念能为心理语言学补充什么?》,见《后现代精神分析》,138页。

[23]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383页。

[24]霍兰德:《五个读者的阅读》,231页,耶鲁大学出版社,1975。

[25]《新文学史》杂志1977年第2期,280页。

[26]霍兰德:《文学反应的共性与个性》,见周宪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3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7]霍兰德:《本体概念能为心理语言学补充什么?》,见《后现代精神分析》,141页。

[28]霍兰德:《阅读与史本:一场心理学革命》,见《后现代精神分析》,12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