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女权主义批评(第2页)
[19]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333~334页。
[20]同上书,334~335页。
[21]同上书,335~336页。
[22]转引自韩素英:《早晨的洪水》,波士顿,1972。
[23]转引自乔纳森·库勒:《论解构》,174~175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24]同上书,174~175页。
[25]转引自安·罗瑟琳·琼斯:《铭刻女性特征:法国女性理论》,见《自成一家:女权主义文学理论》,85~86页,麦森公司,1985。
[26]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19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7]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94页。
[28]同上书,195页。
[29]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2页。
[30]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397页。
[31]伊格尔顿:《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1~202页。
[32]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398~399页。
[33]转引自伊丽莎白·格鲁兹:《性别颠覆:三位法国女权主义者》,111页,艾伦和尤温出版社,1989。
[34]转引自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148~14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5]转引自格鲁兹:《性别颠覆:三位法国女权主义者》,132页。
[36]玛吉·保姆:《女权主义批评:作为当代批评家的妇女》,114页,纽约,1986。
[37]同上书,106页。
[38]见《新女权主义批评》,187~188页。
[39]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07页,
[40]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08页。
[41]转引自《自成一家》,214、220页。
[42]转引自《新女权主义批评》,188页。
[43]见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39页。
[44]转引自《新女权主义批评》,206页。
[45]转引自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122页。
[46]转引自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16~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