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净化(第2页)
恩培多克勒的哲学学说中,与美学直接有联系的思想尽管不太丰富,但它们却是从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美学,到正在形成和日趋成熟的、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掺杂有非理性因素的理性主义美学的中间环节,并给普洛丁以深远影响。首先是他的流射说,影响了柏拉图解释感性世界的认识机制,深刻地影响了普洛丁体系的核心观点的流溢说,并还影响了后者对感性美的认识的原理。其次是他的两个世界的学说,促使了柏拉图将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分离和对立推向极端,并导致理念论的建立。最后,他的和两个世界说紧密结合起来的凭借智慧净化灵魂的学说,既深刻地影响了柏拉图《国家篇》中的灵魂转向说,以及《斐德罗篇》中的哲学迷狂说,凭借审美观照以达到灵魂的不朽,还深刻地影响了普洛丁的目的论的美学观。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8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苏联学者阿斯穆斯在为其所编《古希腊罗马思想家论艺术》一书所写的序言《论古代美学的经典作家》中,肯定“恩培多克勒在美学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但也指出:“由于所保存的残篇有限,这种痕迹在我们看来并不十分明显。”“在形式上我们并没有掌握可以用来阐明恩培多克勒的美学学说的原文。”见《西欧美学史论集》,21~23页。
[3]参见《西欧美学史论集》,22页。
[4]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8卷第63节。
[5]同上书,第59节。
[6]DK31B111。
[7]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8卷第70节。
[8]DK31B129。
[9]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8卷第56节。
[10]DK31B6。
[11]DK31B17。
[12]DK31B16。
[13]DK31B17。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a29—31。
[15]DK31B89。
[16]塞奥弗拉斯特:《论感觉》,第7卷;基尔克等:《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343页。
[17]同上书,第9卷。
[18]DK31B119
[19]希波吕特:《驳众异端》,第7卷第31章第3节;参见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2卷,260页。
[20]DK31B120。
[21]DK31B122、123。
[22]DK31B121。
[23]DK31B126。
[24]DK31B128。
[25]DK31B115。
[26]DK31B143。
[27]希罗多德:《历史》,第1卷第35节。
[28]DK31B140、141。
[29]DK31B136。
[30]DK31B144。
[31]DK31B145。
[32]DK31B122。
[33]《希腊铭文集》,第14卷第641章第1节第10行;参见基尔克《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312页。
[34]柏拉图:《美诺篇》,81B—C。费尔色丰,指阴间女王。
[35]DK31B147。
[36]DK31B112。
[37]参见柏拉图《国家篇》514A—521A。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780~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