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探求智慧的一生(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探求智慧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前384—前322年),正处于希腊城邦制日趋衰亡和奴隶制大帝国日趋形成的时期。

一青少年时期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离爱琴海仅4。8公里,是希腊伊奥尼亚人的后裔。他的父亲尼各马科(Niachus)系出希腊神话中的神医阿斯克勒庇俄,曾是当时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三世(前393—前370年在位)的御医和亲密的朋友,后者是后来的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在位)的父亲和亚历山大大帝(前336—前323年在位)的祖父。亚里士多德少年时期随父在马其顿宫廷中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和腓力结下深厚的友谊,以致后者礼聘亚里士多德做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出自医学世家的亚里士多德,从小就接受了医学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并且具备了行医的能力。正是严格的医学训练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经验事实,具有敏锐的考察、收集和分析的能力,这些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在亚里士多德所受的早期教育中,除了以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年)的学说为主的医学教育外,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也可能是主要内容之一,并深受其影响。他后来将德谟克里特和柏拉图相比较时谈到:

柏拉图只是考察了生成和消灭的条件,没有讨论所有的生成,只是谈到元素的生成……一般说来,除德谟克里特外没有一个人不是以肤浅的方式讨论这个问题。德谟克里特不仅探究了这所有的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就按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区分。[2]

二柏拉图学园时期

亚里士多德于十七岁(即公元前367年)时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的学园,追随柏拉图长达二十年之久,直到柏拉图于公元前347年去世后才离开。

关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师生之间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彼此在生前就有龃龉,以致柏拉图牢骚满腹地说:“亚里士多德像小马驹生来对它母亲那样踢我。”[3]但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到:“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最有天才的学生。”[4]有些传记资料也证实了柏拉图生前重视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要开始讲演时,如果亚里士多德到了,他就说“开始讲课,听众到齐了”。如果亚里士多德缺席,他就会说,“有才智的人还没有来”,或“听众是聋子”[5]。历史证明,后面这些肯定意义上的记载,更符合实际情况。亚里士多德日后在悼念其学园时期的同学、塞浦路斯的欧德谟斯的挽歌中,依然倾吐了他对老师的崇敬缅怀之情,颂扬柏拉图:是一个纯洁无瑕的人,如今已难以寻觅。[6]

人们对他们师生关系的理解,可能出自传诵一时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是事实,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到普遍的善时提到,理念论虽然是他的朋友(指柏拉图)提出来的,尽管真理和友谊同样都是可贵的:

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谊。两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7]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柏拉图学园崇尚自由思想、自由争辩的精神。这点,集中体现在对理念论的探讨上。柏拉图自己在晚期也对中期的理念论进行过认真而详尽的自我批评,亚里士多德早在学园时期就并不完全赞同理念论,如在这时期公开发表的对话体著作《论哲学》中,对理念论就持保留态度。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古希腊苏格拉底以来的优秀精神,以后并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精粹。

但是,最后促使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的原因,是柏拉图死后由其外甥斯彪西波(约前409—前339年)继承学园的领导。亚里士多德就和塞诺克拉底(前396—前314年)等学者们离开学园奔赴他处。

三游历时期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就应阿塔纽斯(今属土耳其)的僭主赫尔米亚(生卒年不详)的邀请来到小亚细亚。由此到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建立吕克昂,前后共计十二年为他的游历时期。

前三年随赫尔米亚一起,后去米提利尼。接着于公元前343—前342年到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宫廷,担任亚历山大的教师八年。接着回雅典创建吕克昂执教十二年。[8]

亚里士多德头像

现藏于法国罗浮宫博物馆

王齐云摄

亚里士多德在这十二年的游历时期,进行了大量动物学研究,制作标本和进行了许多观察和实验,详细记载在他的《动物志》等著作中。而那些更为严格的哲学著作则是后来撰写的。[9]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历程是,在学园长期学习和执教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自然界有关事物进行长期考察,收集和分析大量经验事实才作出理论结论,所以他的哲学和柏拉图相比较,带有浓厚的经验论成分。

四吕克昂时期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被暗杀,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后,立即实施东征。而亚里士多德则于公元前335—前334年重返已处于马其顿统治下的雅典,创建吕克昂学院,在这里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十二三年,这是他在学术活动上的鼎盛时期。在从事并组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时,写下许多学术著作。直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出现反马其顿运动,亚里士多德才被迫离开雅典,渡海到优卑亚岛他母亲的故乡居住,不久即于公元前322年去世。吕克昂地处雅典城东北郊,距柏拉图学园所在地阿卡德摩不远。这里原是供奉吕克欧斯的阿波罗神和缪斯女神的所在地,有一片丛林。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盖了一批建筑物,其中有一所有顶盖的院子叫“Peripatos”,这所学院也因此被叫作“Peripatekos”。但也有记载认为,亚里士多德经常在这里和学生们一起散步共同讨论哲学问题,因此称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成员及其学派为“漫步学派”(也有异译为“逍遥学派”的)。吕克昂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大体和柏拉图的学园相似,它既是进行教学又是规模相当大的研究机构。它有一整套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的委员会,每十天选出一人主持吕克昂的日常工作,每月定期举行共餐会。

亚里士多德这次重返雅典享有盛誉。由于他的斡旋,雅典免遭马其顿的毁灭性打击,所以雅典人集会通过为他在卫城竖立纪念碑,以颂扬他“对雅典人民的贡献,为了他们的利益与腓力王斡旋,为城邦作了出色的贡献”[1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