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净化(第1页)
第四节净化
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灵魂由于获罪而堕落,从而成为“一个从天上放落下来的流**者”[25]。但可以使灵魂摆脱轮回得到净化,升华而重返理想的神圣乐园。人是灵魂轮回的最高形式,但他必须通过种种净化手段,涤除罪恶,才能使灵魂重返到与诸神同在的极乐至境。恩培多克勒所说的净化手段,提到奥菲斯教用净水洗身这种教义,人们必须“从五泉中汲水盛入坚实的铜盘来洗净自己”[26]。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凭水进行净罪,当时在希腊世界是盛行的:
吕底亚人的洗净的仪式和希腊人的洗净的仪式是差不多的。[27]
恩培克多勒另行提出三种净化的途径。
第一种净化方式:禁忌吃肉、豆类、月桂。
基于万物血缘相通,动物的躯体中寄藏着同人的灵魂有亲缘关系的灵魂,吃肉无异是一种吃亲骨肉的极大罪恶。按照他的逻辑来推论,一切植物中也寄藏着灵魂,但在蔬食中也只划出两个禁区,告诫:“绝对戒食月桂树叶”,“切莫去触动豆类”[28]。其原因大概是在于:在奥林匹亚赛会上制作“桂冠”的月桂树叶,是灵魂在植物中寄托的最高形式;而豆类,毕达哥拉斯早已认同它与人的生命有亲缘关系。因此,恩培多克勒猛烈抨击当时盛行血祭仪式的希腊通俗宗教:“你们还不停止那种疯狂的屠宰么?你们不曾看到,在这种由于你们心里的轻率和粗鄙所造成的活动中,你们在自相吞噬!”[29]因为在血祭中屠杀的牺牲,同人有血缘关系,所以他指责血祭是亲骨肉自相吞噬。
第二种净化方式:凭借美德。
在伦理道德生活中不可做坏事,“戒绝邪恶”[30]。他曾说过:“你们是被邪恶弄得心神狂乱了,你们那负荷着罪孽的灵魂将不能忍受。”[31]灵魂在邪恶的重压下是不能解脱的。现在留存的残篇中,关于这种道德净化,没有更多的阐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恩培多克勒是将爱和争看作是善和恶的原则,由此可以推知,他认为道德上的邪恶也是由争所引起的。他在《净化篇》中,正是将爱和争主要看作是善和恶两种伦理价值的力量。他主张用爱的道德联结人们,过善良、恬静的生活。
第三种净化方式:凭借知识。
在恩培多克勒看来,凭借知识而使灵魂得到净化,是三种方式中最重要的。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除了通过一系列宗教禁忌使灵魂得到净化,还强调通过音乐使灵魂达到和谐,通过数理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哲学的沉思观照等,使灵魂得到净化,与整个宇宙相和谐。恩培多克勒则进而指出,人和神的区别,主要在于知识的高下,因此人的净化与知识是密切相联系的:
有福者就是获得了丰富的神性智慧的人,不幸者被笼罩在黑暗之中,他的灵魂中只有对诸神的模糊、朦胧的意识。[32]
正因为灵魂之能重返所从出的“幸福乐园”,还是继续滞留在罪恶的“大地”,关键在于是否获得“丰富的神性智慧”。所以,只有致力于追求这种“神性智慧”,才能重新成为“有福者”,才能重返“幸福乐园”和诸神生活在一起,成为“幸福快乐而有福的人,你将是神而不是会死亡的人”[33]。根据柏拉图的记载,与恩培多克勒同时代的、并到过他故乡阿克拉加斯的抒情诗人品达罗斯,曾吟咏过凭智慧而重返天庭:
费尔色丰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过去悲哀的报偿,
九年之后,
她又使他们的灵魂还回到太阳的上方;
从中成长出高贵的帝王,
以及众人,思想渊博,敏捷健强。
而在其余的时间,
他们则被称为英雄,接受人类颂扬。[34]
因此,灵魂要获得拯救,要返璞归真,就必须向诸神看齐,靠理智去获得丰富的知识,包括自然、宗教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重新跻身到神的行列中去。他并说,这种知识渊博,与神齐等的先知在人间凡世就已经有了:
最终,他们出现在芸芸众生之中,作为占卜预言家、诗人、医生和王族。此后,他们升华成为盛享荣耀的诸神,分享其他诸神的筵席,解脱了人间哀苦,免除了命数,不会再被伤害了。[35]
值得注意的是,恩培多克勒并没有就此止步,自称是“一位不朽之神”,来到尘世负有拯救世人的使命:
啊!伟大的黄金城市阿克拉加斯的全体朋友,你们居住在城堡之边;
时刻留意善行、回避丑恶,与人为善,
是外邦人尊崇的港湾。
我走在你们中间,
似乎不是有死的人类,而是不死的神仙。
理所当然地接受你们膜拜——用缎带和花环扎制的王冠。
每当我和我的男女信徒进入这繁华之城,
我都受到崇敬和盛赞。
不尽的人流跟随着我,
问那致富的道路何在;
有的祈求预言,而为一些被长久痛苦折磨之人,
则渴望听到祛除疾病的良方秘传。[36]
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使命就是使其邦人的灵魂得净化,这样也就将其哲学和宗教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种强调凭借知识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的观点,表明哲学家的使命感,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柏拉图便是典型的代表。他在《国家篇》中,正就是在申述两个世界、两种认识的对立出发,强调被羁绊于洞穴中的囚徒,通过知识使灵魂转向实现净化,促使被囚禁的囚徒们走出洞穴观照到真、美直到最高的终极的善理念,从而得最终的拯救。[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