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认识的运动过程(第1页)
第三节认识的运动过程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生动地体现在认识的运动过程中。认识的运动过程是实践和认识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展开。关于认识的运动过程,列宁作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15]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过程。
一、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认识运动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而实现由前者到后者的飞跃。“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16]人们通常说的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认识,理论大体上相当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认识工具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观念)。
感觉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直接反映,是人的大脑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以及认识工具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而直接产生的。割断了这一联系,人的大脑就无法反映客观存在,也就不会产生意识。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特性。例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形态;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嗅觉反映事物的气味;味觉反映事物的滋味;触觉反映事物的凉热、软硬等特性。不同感觉反映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特性。
知觉就是感觉的集合,是人的大脑把有关事物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组合起来,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例如,青里透红的色泽,淡淡的清香,甜甜的味道等,分别属于有关苹果的各种感觉,把这些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关于苹果的整体知觉。知觉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一样,也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直接反映。
表象是人的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再现。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在与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由外部刺激力所引起的。当人们不再和这些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时,那些外部刺激力在大脑中所引起的反映并未立即消失,而是留下了痕迹,这就是记忆。表象就是对记忆中保存的感觉、知觉的回忆,是对过去作用于我们感官,而此时此刻并未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事物形象化的认识。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更高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的感性认识,都同实践直接相联系。
第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感觉,并且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关于事物的完整形象,产生知觉,才能使知觉形象保留在认识中,形成表象。
第二,人们的感受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例如,人的感受器官的敏锐程度往往不如动物,但人的感受能力却是动物不能比拟的。“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至于触觉,即在猿类中刚刚显示出最粗糙的萌芽的触觉,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而一同形成。”[17]
第三,在实践中的长期锻炼,使人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感性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表象中进行创造性的想象。高等动物也能把不同场合的感觉汇集起来,具有简单的感性综合能力,但这和人的感性综合能力有根本的区别。人在感性认识阶段不仅能把孤立的、零碎的、杂乱无章的感觉联结起来(直观的综合),不仅能再现过去的感觉(记忆的综合),而且能进行创造性的构想(想象的综合)。人之所以具有感性想象、构造观念的能力,归根到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解剖和联结客观事物而锻炼出来的。
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个别的方面达到完整的形象,由当前直接的感受达到印象的保留和事后的回忆,这已经显示出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但是,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的认识仍然没有超出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积累到一定数量和一定程度,并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时,才能超越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的反映,是从感性认识所提供的关于事物各种属性和具体形象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而形成的认识,是概括起来的观念。判断是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等的判明或断定。在逻辑形式上,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其逻辑形式是以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来表达的。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先后的次序,但它们又是彼此联系的。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判断并进一步构成推理的不可缺少的因子;概念又通过判断来规定,依靠推理来形成。理性认识的形成是各种思维形式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理性认识“超脱”了关于客观事物的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能够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这就使得理性认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间接性(以感性认识为中介)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决不能把这种间接性和独立性绝对化,决不能把思维同被思维着的客体绝对地对立起来,把认识和认识的内容截然分割开来。理性认识不管多么抽象,归根到底都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或歪曲的反映,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它的原型。
具体地说,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就是概念的原型;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就是判断的原型;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不同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或推移,这种客观存在的过程间的推移就是推理的原型。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过程推移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反映它们的理性认识的不同形式也是相互联系的。
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个别概念和个别判断的形成,而且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换句话说,理性认识具有从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从而在思维中再现现实的特点。应该看到,个别概念、个别判断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个方面的本质,如果把个别观点、个别原理等同于理论体系,即使这些观点和原理是正确的,也会在总体上导致片面的或错误的结论。“一般概念、规律等等的无限总和才提供完全的具体事物。”[18]把握理性认识的这一特点,对于我们全面观察事物和深入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但二者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但如果把感性认识绝对化,片面夸大它的作用,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就是这样。
经验论有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之分。唯心主义经验论不仅否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也否认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无疑是错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根据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不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全部内容,科学认识不仅就其来源说来自感觉经验,而且其本质内容也为感觉经验所穷尽,理性认识只能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对感性经验作描绘和说明,而不能对科学知识提供新的内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洛克认为,人们凭借感觉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表面特性、外部联系的经验认识是真实可靠的,而理性认识不过是对个别事物已有的特性作简单的抽象和分离,从抽象中所得的概念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都是个别的、特殊的,普遍性、共性只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因而是空洞的抽象,因而是不可信的。由此,洛克作出了“科学知识究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错误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还不是完全的认识,必须把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比较完全的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19]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就要既看到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又看到它的局限性。感性认识毕竟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使它数量再多、内容再丰富,也仍然停留在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上,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感性认识不是认识过程的完成。认识的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而到达理性认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变革现实、改造世界。个人的认识以至全部科学发展史都表明,认识只有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对实践活动起到引导作用。
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使认识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又反过来促进着感性认识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0]我们很容易感觉到一个人的脉搏,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也不容易感觉到脉搏的变化,而那些精通脉理的医生却能敏锐地、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人脉搏的细微变化,并由此对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任何一事物,只有当人们理解了它以后,才能比较容易、比较清晰地感觉这个事物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理解得愈深刻,感觉就愈敏锐、愈准确。
其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同不能把感性认识绝对化一样,也不能把理性认识绝对化,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同样会陷入错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这样。
唯理论也有唯心主义的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不仅不承认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而且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笛卡儿提出“天赋观念”论,认为感觉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不证自明的。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认为理性认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先天的,是“心灵”、“理性”本身所具有的。笛卡儿、莱布尼茨的唯理论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都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在肯定思维必然符合其对象的同时,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又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虽然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却是混乱不清、不可靠的。在斯宾诺莎看来,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觉经验,人凭“直觉”就可以把握客观事物。斯宾诺莎断言,只有理性认识,只有凭理性的能力从定义、公理推论出来的知识,才能避免热情和感觉的蒙蔽,才是清晰明白、真实可靠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21]
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所决定的。和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同实践有直接的关系,是人在亲身实践中直接经验的结果。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取得、从直接经验中发源的。离开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觉经验,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又是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所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内容,事物的本质是理性认识的内容。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经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首先把握住一个个事物的现象,继而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发现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中,而且表现在它们的相互渗透中。在人的认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绝对分明的界线。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与动物感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觉是包含着理性的感觉,始终同人的认知图式相联系,受思维方式的制约,而且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也渗透并影响着人的感觉,正如马克思所说:“五官感官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22];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的材料为基础,而且以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自己的物质外衣和表达手段。离开感性的纯粹理性,正如离开理性的纯粹感性一样,在现实的认识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指出某些认识侧重于感性的方面,某些认识侧重于理性的方面,把它们加以相对的区分,而不可能把它们从现实的认识中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在“经验”这个概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通常说的感性经验并不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的。实际上,经验中总是带有理性的成分,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在科学知识中,通常区分为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经验科学偏重于处理感性经验材料,理论科学侧重于抽象理论思维。但是,二者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