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第1页)
第一节物质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可谓无限多样,但它们又有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这一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回答的中心课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是什么作了相反的回答,并把各自的回答作为自己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统一基础,这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精神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统一基础,这就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世界有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主张多元论的世界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质的二元论。在哲学史上,一切形态的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哲学的物质观。
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要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虚构、对物质的歪曲解释不断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受到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采用把人的思想、观念“客观化”的手法,断言某种客观的精神实体,如“绝对精神”、“世界理性”、“神的意志”等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认为一切客观事物、现象只是客观精神的创造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声称人的主观精神是客观事物、现象的本原和基础,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即感觉”、“心外无物”,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思想,是“人的观念或感觉”。
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都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它的本原,寻求解释世界复杂事物和现象的科学答案,并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首先提出了世界的物质本质问题,但它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构成。古希腊和古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不同的哲学家或是把水,或是把火,或是把地、水、火、风看成世界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的代表有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留基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是客观的元气生成的,而元气则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共同特征,是试图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但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证科学根据的猜测,同时,由于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朴素的物质观,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尚处在初级的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同近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近代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根据当时科学材料提供的事实,人们认为,原子就是组成万物的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正是在这种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即认为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可变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换言之,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当时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论在哲学上的反映。这种以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状态和属性来解释自然,而不把世界看成是精神和神灵所创造的观点,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对于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同时,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自发的、猜测的性质,这同样是一种认识的进步。
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材料的局限和辩证思想的缺乏,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又存在着以下缺陷:
第一,它把物质世界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上的不同,看不到原子这种物质的层次和状态本身也是可变的,不可穷尽的,无限复杂的。这是一种抓住了简单忘记了复杂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第二,它没有对人的认识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哲学认识论的正确概括,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误把人类对物质的原子这个层次的认识当做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把对原子的认识看成了对物质认识的最后的不可逾越的绝对界限。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在物质观上的反映。
第三,它不理解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的统一,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与此相关,它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没有从世界中最广泛、最基本的两个对立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概括出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形态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共性——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第四,它不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理解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不理解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换言之,机械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只限于自然界,而一转向历史领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可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又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观念或范畴作出真正的科学解释和哲学概括。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完成了这个任务,实现了哲学物质观的革命变革。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吸收了它们关于物质论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在总结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定和说明了物质范畴,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物质观。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针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什么是物质做出了唯物辩证的说明:“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不等于某一具体的实物,正像水果不等于樱桃、梨、苹果,哺乳动物不等于猫、狗、羊等一样。物质的这一共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正是这种客观实在性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当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共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只能存在于种种不同的事物之中,没有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恩格斯不仅反对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具体实物的某一层次,如原子,而且高瞻远瞩地指出,原子绝不能被看做是最小的实物粒子,原子本身也是复杂的、可分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某些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这种放射性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并进而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微粒,电子的质量会随着它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念。这些伟大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然而,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由此做出了“原子非物质化”的结论,并怀疑物理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物理学规律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陷入悲观、失望和混乱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正是在这个“物理学危机”的背景下,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发动进攻。例如,马赫主义以“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自居,歪曲物理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利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困难,提出“物质消失了”,认为一切客观对象和客观规律无非是人的主观经验(感觉)和对主观经验的整理。这表明,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不能制伏唯心主义,反而给唯心主义留下可乘之机。
为了捍卫一般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并指出,不能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具体形态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不能把对物质认识旧界限的打破说成是物质本身的“消失”,“消失”的不是物质,而是原来的对物质认识的界限。“至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看来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固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