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意识的特性和作用(第2页)
第一,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关系,是讨论意识的作用时首先要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一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本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却对这一正确的原则作了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认为坚持物质的决定性就不能同时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而以否定意识的能动性来维护自己的“唯物”性。它把意识对客观的反映看做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因而不能把人的意识和动物心理明确地区分开来,不能对意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说明。一般唯物主义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机,把唯物主义应当占领的这块重要阵地让给了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从否认物质的决定性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歪曲意识的本质的同时,极力夸大意识的作用,宣扬不同形式的意识决定论、精神万能论。客观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把“客观”精神的决定作用看得高于一切,贬低、抹杀现实的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让人们任凭神秘的精神去主宰。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则把个人的精神和意志夸大为“神化了的绝对”,企图用恶性膨胀了的“主观精神”来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相抗衡,使意识的能动性变成了主观的盲动性。以否认物质的决定性为前提来抬高意识的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对意识能动性的歪曲。以这种观点为指导,意识的能动性就不仅得不到正确的发挥,而且只能把人们引向邪路。
马克思在谈到关于意识能动性的两种片面性时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8]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这一思维经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缺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意识决定论,从而建立了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社会性的,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上,而且也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意识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离开这个基本前提来谈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背离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陷入唯心主义。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又坚持意识的能动论,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坚持辩证法,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巨大的能动作用。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从来没有否定意识的能动性,他们所反对的只是对意识这个“能动的方面”的抽象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对于意识的能动性,既要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而承认它,又要批判唯心主义的过分夸张而恰当地估计它。这就必须把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理论同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协调起来,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
第二,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从根本上说,意识为物质所派生,但它又能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毛泽东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29]。
首先,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着的社会的人是意识的主体。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30]。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或蓝图而进行的。
为此,在意识中,人们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或多或少首尾一贯、相互协调的活动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人的活动中所体现的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任何动物所不具有的。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去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其实不然。它们活动之前既没有观念的模型,也没有对后果的预测;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其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还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是刻板式地模仿,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科学想象就是意识创造性的重要表现。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独特的“思想实验”,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在思想中进行,所使用的不是仪器设备而是严密的逻辑的和数学的推导。这是科学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获得成功的杰出范例。
再次,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成为客观现实。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32]
“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由于人的积极活动而强化了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成为“人化”了的自然。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着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劳绩。
意识对存在、主观对客观的这种创造性的作用,更是任何其他动物所不可能具有的。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时也使自然界发生变化,改变原来的物体形态,但是,它们丝毫也不懂得这种活动的意义。其他动物只是本能地以自身的器官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它们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没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因而它们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会像人类那样在自然界中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
最后,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关于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作用,人类早就有所认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意识或心理因素能够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功”同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有着密切联系。“气功”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意识或心理过程来调节自己身体的生理过程,因而产生了身体的特殊功能。这就为人们研究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提供了新的认识。
第三,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观念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实在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和借助物质的途径才能达到。
首先,必须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出发点。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或意识,才是正确的思想,才是我们所提倡的自觉的能动性。人类由于意识的巨大能动性而使自己能够统治自然界。但是,“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3]。对社会的改造,必须遵循历史必然性,而不能超越历史。任何人如果根本无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规律,他就不仅不能发挥自己意识的能动性,而且连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着的日趋恶化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也充分说明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和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意识能动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物质的世界只有通过物质的力量来改造。意识及其作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的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于目的的改变,以适应人类的需要。离开实践,纯粹精神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实现不了的。
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认识世界是如此,改造世界更是如此。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的。要认识宏观天体,就需要天文望远镜、光谱分析仪、航天探测器和其他观测设施;要认识微观物体,就需要有基本粒子探测器、基本粒子加速器等技术装备。要深入地认识其他客体,也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手段。在现代条件下,几乎一切科学的认识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愈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愈高。换言之,认识世界的能动作用之大小,恰恰是同人们对于观测设备的依赖程度成正比例的。
至于改造世界活动之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1)意识“改造”或“创造”世界,必须有可供改造的物质对象和物质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丝毫的物质的东西来。(2)意识的“创造”活动,只能是利用世界上现有的东西,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通过一定的客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一种形态改变或转化为另一种人们所需要的形态。这是一个由人的意识所参与的客观的物质过程。(3)这种“创造”活动还必须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如工具、机器等。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人总是抱着预期的目的进行活动的,但其结果却大不一样:有的能够基本上达到目的;有的只能部分地达到目的;有的则达不到目的,甚至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得到同预期目的完全相反的结果。造成这些不同结果的具体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看预期目的和行动计划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二是看是否具备了实现目的和计划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三是看是否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积极奋发的精神。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现实的条件出发,同时也要发扬勇敢进取的精神意志,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认为自己的意志能够决定一切,这是一种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唯意志论。这种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导致严重脱离实际的盲目蛮干,使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同样,那种只强调客观条件、不发挥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无所作为的宿命论,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也是十分有害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不是“唯条件论”者。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的创造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