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第1页)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历史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的。因此,只有对意识现象进行历史的考察,弄清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才能切实地把握它的本质、结构及其作用。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解释为某种不仅不依赖于物质,反而派生出物质的神秘的“实体”,旧唯物主义哲学或把意识归结为某种精微的、特殊的物质,或认为意识只是对外部现实的直观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总结了哲学史上的意识观,全面地概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结构和作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
一、人类意识产生的自然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的出发点是:人类及其意识首先是物质世界自身长期进化的结果。在由自然物质到人类意识的漫长的转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具有决定性的发展环节,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特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种由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为止的依次转化过程,就是人类意识得以发生的自然基础和“史前时代”。“不了解这个前史,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2]
第一,物质的反应特性。
意识不是物质的特性,但所有物质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反应特性,这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列宁依据世界物质统一原理推测: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为了把感觉的反映同物质具有的“相近的特性”加以区别,我们把后者叫做反应。
“反应特性”是同物质的组织结构和存在方式相联系的。物质的组织结构和存在方式不同,物质的反应特性也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无生命的物质对作用于它的事物的“反映”,是以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形式表现出来的。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的特性就表现在事物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它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的表现和结果。机械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反应是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速度的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则反映着外力作用的方向和大小。空气、阳光和水分对石头的作用所产生的是石头的风化;石头的风化反映着它受到了空气、阳光、水分等的机械的、物理的以及化学的作用。某些晶体受压变形会产生压电反应,某些半导体材料受到照射会产生光敏反应,等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反应特性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证实了列宁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一切物质客体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没有引起反应的东西,就不能有反应,而引起反应的东西是不依赖于产生反应的物体而存在的。风化是石头受到空气、阳光,水分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应,但空气、阳光、水分等是不依赖于石头而存在的。没有光照就不会有半导体的光敏反应,而光照是不依赖于半导体材料而存在的。
二是在反应过程中,受到作用的东西只是反应了产生作用的东西的部分属性。石头的风化只是空气、阳光和水的部分性质的反应,风化并未对空气中的氮、光速的大小、水的难压缩性等作出反应。
三是在引起反应的东西和产生反应的东西之间,有着某些相通的、一致的、近似的内容。空气、阳光和水引起石头的风化,在风化了的石头中就包含着空气和水的成分、阳光的能量等,人们从某处有风化现象就可以判断在那里曾经有水。
反应特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共同本性,生物的感应、感觉和人的意识是这种反应特性发展到更高阶段的特殊表现。意识现象的产生和存在,并没有否定而恰恰是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时也说明,既然物质客体都具有反应的特性,那么,这就为从无感觉的物质中产生有感觉的物质,进而从有感觉的物质中产生能思维的物质提供了可能。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这种可能就变成了必然。因此,物质的反应特性原理对于研究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有着重要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第二,生物的反映形式及其发展。
人类由生物演化而来,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生物有机界是自然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从无机界中产生的,“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3]。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10余亿年间,在原始大气圈以及覆盖着地面的水圈中和岩石圈的表面部分,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由无机分子生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由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生成生物大分子,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进而演变为原始的生命体。这是生命产生的化学基础。生命出现后,就进入了生物进化的时期。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的转变,是地球上物质发展过程的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物质的反应的特性也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出现了生物的特殊的反映形式和反映能力。
无机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是以自身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事物自身改变其存在的状态或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与此不同,生物的反映形式则是以自身与外界交换质量和能量,实现不断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为基础的,这种反映形式是维持生物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特殊反映能力是在生物体适应环境、维持生命的客观物质需要中产生的。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具体表现为适应和不适应的矛盾运动。环境对生物体有选择性的作用,它使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自然淘汰。生物体又选择其生活环境,生物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物,使其同化于生物体自身,同时又必须把其中一部分变成排泄物排出体外,消耗生物体自身,这就是异化过程。生物就是靠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运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交换质量和能量,实现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复杂环境中的质量和能量,有的是维持生命所必需,有的对生命有害,有的则与生命无关。
因此,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首先是生物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适应性和选择性构成了产生生物的反映形式和反映能力的直接基础。生物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选择,必然意味着具有感应、接受、分辨来自外界的刺激物和刺激信号的能力。这种反映能力使生物能够趋向营养物而摄取它,避开有害物,不理会没有意义的东西。没有这种反映能力,生物就不能解决它和周围环境的矛盾,就无法生存。
生物体都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但是,各种生物体和环境的具体关系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单纯,有的复杂,即便复杂的程度差不多,侧重的方面也各有不同。生物体反映外界环境的形式和能力随着生物体和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生物物种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反映形式和能力相应地发展起来。
生物的反映形式,在植物和原生生物那里表现为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最低级生物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例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肥等条件,植物的枝叶就会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而它的根系则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生物有机体随环境条件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就叫做刺激感应性。植物和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级动物,它们的感应性是以原生质的刺激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在它们那里,没有分化出特殊的“感受—反应”的组织器官,一般以自身整体的或局部的直接反应来应答外界的刺激。
植物和原生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虽然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但它同非生物的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却有着质的区别。
首先,非生命物质的反应性是物质体和物质力的直接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刺激感应性是建立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的基础上的,同时,它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要素。如果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动停止了,刺激感应性就不复存在。
其次,非生命物质的反应性是被动的,而且不是非生命物质自保存和自发展的内在条件。刺激感应性是生物体自我保存、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带有自我完成的特性。这种刺激感应性作为生命体自我更新的活动过程,已经包含着接受外界刺激→形成调控方式→作出反应这样三个较为复杂的不同环节。
这表明,生物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例如,阿米巴(变形虫,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藻类),把它吸入体内。如果食物太大,经过多次尝试,无法把它吸入体内,阿米巴就会放弃这个食物另寻其他食物。这里,我们看到了某种有计划活动的最初萌芽。“哪里有原生质和有生命的蛋白质生存着并起着反应,即由于外界的一定刺激而发生某种哪怕极简单的运动,那里就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存在着这种有计划的行动。”[4]
原生生物和植物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单纯、稳定,因而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就够了,无需感觉,也没有感觉。但对自由运动的多细胞动物和较高级的动物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们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复杂多变,如果仅仅具有刺激感应性,就无法适应环境、维持生存。于是,生物原有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同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发生了矛盾。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产生了生物的较高级的反映形式——感觉。刺激感应性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感觉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相比,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反映形式。动物具有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反映、分辨、整合外界环境的刺激和信号的感觉能力。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和对付复杂多变的环境的活动能力。
生物的感觉能力是由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生物机体的变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因此,生物的感觉形式和感觉能力会因其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彼此相异。例如,蚯蚓没有听觉和视觉,但有分辨明暗的能力,还有比较发达的触觉,可以感知泥土的震动,逃避掘食它的田鼠。翱翔在高空的苍鹰有敏锐的视力,可以察觉地上奔跑的老鼠。蛇可以感知由其他动物体温发出的红外线,能在黑夜中捕食。蝙蝠有感知超声波的能力,利用超声波导航,在暮色中飞翔,敏捷地避开障碍物,准确地捕食飞虫。这些都说明,感觉能力是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维持生命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并得到发展的。
生物的反映能力也离不开机体自身结构的变异和相应的感觉器官的进化。原生单细胞生物没有感觉器官,因而也没有感觉和感觉能力,它们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是通过细胞膜的外层——质膜来实现的。外层质膜稀薄且透明,与外界直接接触,因而新陈代谢最活跃,也最易发生变异。正是在这里经漫长的进化而产生出特化的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显然,具有不同感觉能力的动物,都有相应的各种感觉器官。没有眼和耳的蚯蚓,也就没有视觉和听觉,它是靠皮肤来感知明暗和土地的震动的。靠着鹰眼的特殊构造,才有鹰眼的敏锐。蛇之所以能感知动物的体温,因为它有特殊的热定位器。蝙蝠则因为有特殊的超声波定位器,才能利用超声波导航。一定的感觉能力总是同一定的物质器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感官和感觉的产生是同神经系统的出现分不开的。神经系统是感觉产生的主要的物质基础。从腔肠动物开始分化出神经细胞,经过扁虫的梯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直到完备的脊椎动物的管状神经系统,最后逐步发展出了高度集中和复杂化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指挥运动和协调整体的活动。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最直接的感受器,而神经系统则能把各种感觉密切地协调起来。正是由于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协调统一,动物才形成了特殊的反射弧,并以“感受—反应”的组织机构和功能,产生出不同于刺激感应性的反映形式。
高等动物不仅已经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而且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这一神经系统的指挥、调控中心。与此相适应,生物的反映形式也就由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的心理。高等动物能够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反应协调地统一起来,并且还形成了与外界刺激物和客观环境相对应的反映形式,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包括感觉、映象、表象、记忆和情感,在一些高级动物那里,甚至初步有了形象思维、意会认知以及领悟、分析和判断问题情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