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个体的自我对象化(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3]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进步尤其是社会性信息化,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系统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和突出。现代一些有影响的哲学家尤其关注符号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和功能,并侧重从这个方面来探讨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定义(参见[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对我们是深有启发的。当然,作为新康德主义者,他们对人的符号化特征的理解也许不无偏颇之处,他们的文化观在总体上也还需商榷。而且我们尤其认为,对人的符号性方面的研究也必须与人的社会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征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0—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7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3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4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同上书,384页。

[25]同上书,23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3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9]同上书,32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1][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10—1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