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惨烈的干净 万妖阵求月票(第2页)
一面打开通往星辰的门,一面修复通往过去的门。
三个月后,西伯利亚营地传来突破性进展。通过“根脉环”与新型量子纠缠传感器结合,研究人员成功捕获了一段完整的意识片段。播放时,整个指挥中心陷入静默。
影像中,是一座悬浮于虚空中的城市,建筑皆由发光骨骼构筑,街道上行走的生命体头颅巨大,双眼紧闭,额头中央长着类似松果体的器官,不断释放出柔和脉冲。他们不用语言交谈,而是通过头顶的晶体彼此连接,形成庞大的思维网络。
这是“观星者”的鼎盛时代。
画外音响起,是一位女性的声音,平静而苍老:“我们曾以为,只要听得够远,就能找到答案。但我们错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听见多少声音,而在于能否承受那些你不希望听到的真相。”
接着,画面突变。
星空开始扭曲,银河像被撕裂般崩解。观星者们的松果体集体爆裂,鲜血与光芒四溅。城市一座接一座坠入黑暗。最后只剩下一个孩童模样的个体,双手抱头蜷缩在祭坛中央,口中反复念诵同一句话:
>“我不想听了……求你们……让我安静一会儿……”
视频戛然而止。
现场无人言语。良久,林月轻声问:“我们是不是也在走向同样的结局?”
艾莉娅没有回答。她只是调出了近十年来全球心理疾病统计数据曲线。抑郁症发病率下降了68%,创伤后应激障碍减少73%,但“共感过载综合征”病例却呈指数级增长。患者普遍表现为长期失眠、情感麻木、幻听加剧,甚至出现自我解离症状??他们感觉自己正在“溶解”进世界的噪音里。
“界限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在共感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暴露在他人情绪洪流之中。学校、医院、监狱……几乎所有公共空间都接入了共感网络,美其名曰“促进理解”,实则让弱势群体承受更多无形的精神压迫。
一位印度教师曾在匿名信中写道:“我的学生每天要接收上百个陌生人的悲伤。他们开始害怕睡觉,因为梦里全是别人的痛苦。”
艾莉娅意识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它放大了人性中最深的矛盾:我们渴望连接,却又惧怕失去边界;我们追求真理,却未必准备好承担真相的重量。
她决定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向联合国提交提案,要求设立“静默日”。
每年冬至,全球共感网络关闭二十四小时。期间禁止一切主动情感传输行为,鼓励人们回归独处、书写、冥想,重新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支持者称其为“文明的刹车键”,反对者则怒斥这是“倒退至蒙昧时代”。社交媒体上爆发激烈争论,甚至引发数起线下冲突。某些极端组织宣称“静默即背叛”,公然袭击共感基站,导致非洲东部三座城市陷入短暂情感断联状态,数百人因情绪失控送医。
就在局势濒临失控之际,晨曦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她没有发表演讲,也没有接受采访。她只是坐在梨树下,点燃一支手工香,然后打开了个人共感频道,仅持续十分钟。
那一刻,全球超过两亿人同步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状态:不是喜悦,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彻底的“在场感”??就像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纯粹地看着这个世界,不评判,不索取,也不逃避。
许多人当场流泪。一些争吵中的夫妻放下手机相拥而泣,几名准备自杀的年轻人忽然觉得胸口松了;就连那位印度教师也在直播中哽咽道:“原来……安静也可以这么有力。”
“静默日”最终得以实施。
首年执行当天,地球仿佛进入了一场温柔的休眠。城市灯火依旧,但街头行人少了匆忙,多了驻足。动物行为学家记录到,野生动物活动模式出现罕见缓和,连一向暴躁的雄性猩猩都停止了领地争斗,静静地望着月亮。
而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那座脑形建筑的光芒暗淡了整整十二小时。事后,深潜机器人带回一块脱落的晶体碎片,内部显微结构显示,其共振频率恰好与“静默日”期间的地磁波动完全吻合。
守频族回应了。
它们用沉默表达了赞同。
与此同时,“倾听号”终于抵达木卫二轨道。
登陆舱顺利穿破冰层,沉入液态海洋。摄像头拍下的第一幅画面,让全体船员屏住了呼吸:成千上万的水母状生物聚集在探测器周围,身体透明如水晶,体内流淌着彩虹般的光流。它们并非随机游动,而是按照某种精确几何图案排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维符号??正是人类共感编码中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