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生命哲学思潮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柏格森所主张的直觉方法就是他所主张的形而上学方法。“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19]在此所谓“理智的交融”指的是,作为意识状态的自我与作为意识状态的对象的融合,以至二者成为连续的、没有间断的东西,即融而为一。“理智能使自己处于运动的实在之内,并朝向实在的不断变化的方向。简单地说,它能够用我们称之为直觉的理智的交融的办法而把握住实在。”[20]柏格森之把直觉叫作理智的交融,主要意思正是认为,在直觉中,直觉的主体与其对象不借任何中介(如感觉、概念等)而完全融合在一起,也就是直接把握运动着的实在。

柏格森在本书中举了大量例证来说明,无论是由感觉、概念等构成的东西,由于存在外在性、形象性、间断性、静止性、停顿性、空间性等特征,都不能成为绵延,从而也都不能达到实在。它们“都不过是我们可由之考察绵延的许多观察点,它们无论怎样分离或者重新结合,都不能使我们透入绵延之内”[21]。只有超越感觉、概念等这些存在间断性、外在性、静止性等特征的东西;或者说,只有对这些感觉、概念加以改造,使它们由静止、间断、外在的东西变成运动、连续、内在的东西,一句话,只有“逆转思维活动的习惯的方向”[22],才能把握真正的运动、绵延,才有真正的直觉,才能达到真正实在。一个没有去过巴黎的人即使拥有大量关于巴黎的图表文字,也拼不出一个生动的巴黎来;但如果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去过巴黎,对巴黎有生动的直觉,那他就不难识别那些图表。又如,一首诗是由许多字母组成的,一个人如果不熟悉这首诗(没有对它的直觉),那他怎么样也难以用这些字母拼出一首诗来,即使拼出来,也不可能把握其意义。如果反过来,一个人有对这首诗的直觉,他就不难识别这些字母的意义,并用它们拼出诗来。

需要说明的是:柏格森对感觉、概念等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它们,而是超越它们的界限。他明确地说:“形而上学显然需要概念,因为其他一切科学都运用概念,而形而上学是不能没有其他科学的。但是,只有当形而上学超出了概念,或者至少是当它使自己摆脱了僵固的、现成的概念,以便创造一种与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概念完全不同的概念时,形而上学才是唯一真实的形而上学。”[23]这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柏格森指的是那些不稳定的、易变的,甚至是飘浮不定的表象,它们总是按照那飞逝的形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实在是处于运动变化,即连续、绵延中的实在,把握这种实在的概念也必然是与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概念根本不同的概念,即易变的、流动的、飘浮不定的概念。只有运用这样的概念,才能有把握真正的实在的直觉。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常常被当作反对科学和理性,其实,他所反对的只是那种把概念僵化、空间化、外在化的科学和理性。在《形而上学导言》中,他讨论了科学和形而上学如何在直觉中结合起来的问题[24]。尽管他在这方面没有展开论证,但他明确指出,科学和人文学科要取得创造性的发展,同样需要在现成概念的基础上上升到直觉。在《形而上学导言》末尾,他明确指出,直觉“这种能力并无任何神秘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运用这种能力”[25]。接着,他举文学创作以及科学的和哲学的进步为例对这一点做了说明。

人们为了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首先需要确定主题,收集材料,做出笔记。这些都是必要的准备工作。但要完成这部文学作品,还需要有创作的冲动(直觉),也就是突然涌现出来的、超越原有概念和材料的思绪。只有有了这种冲动和思绪,才能使僵固的概念变成流动的概念,使死材料变成活材料,才可以据之完成这部作品。实证科学的发明创造也是如此。科学家先要做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但这要完成发明创造,需要做出极大的努力,超越这些观察和实验,进入到发明创造所是的那种新境界中去,与之发生交融,而这正是进入直觉。哲学上的进步同样如此。“近代哲学的大师们是一些吸收了当代一切科学知识的人”,他们的“形而上学的直觉只有通过物质的知识才能获得”,但是这种直觉“完全不同于这些知识的单纯的总和或综合”[26]。换言之,吸取和总结当代一切科学知识,同时又尽力超越这些知识,进到与新的发明和创造相交融(直觉)中去,才能有创新和发展。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的道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法]孔德:《实证主义概论》,56页,伦敦,英译本。

[5][法]孔德:《实证主义概论》,50页,伦敦,英译本。

[6][法]孔德:《实证哲学教程》,转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3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法]孔德:《实证哲学教程》,转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4页,纽约,英文版,1928。

[9][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0][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1][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249—250页,纽约,英文版,1928。

[12][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249—250页,纽约,英文版,1928。

[13]同上书,99页。

[14][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103页,纽约,英文版,1928。

[15][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6][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176页,纽约,英文版,1928。

[17][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Ⅺ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8]同上书,1页。

[19][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3—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0]同上书,31页。

[21]同上书,11页。

[22][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3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3]同上书,10页。

[24]同上书,33页。

[25][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6]同上书,4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