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惊雷(第1页)
成功赢得了林小雨的完全信任,陆青立刻开始部署,他让林小雨私下里联系她知道的、同样被赵刚等人或学校里其他霸凌者欺负过的同学,前提是必须可靠,不敢声张的不要。
林小雨立刻刻想到了自己一个同样内向、经常被王浩嘲笑身材的好朋友。在陆青的鼓励下,她开始积极地在各个班级里秘密串联。
林小雨的行动力出乎陆青的意料。或许是被压抑得太久,或许是陆青描绘的“唯一活路”给了她勇气。她很快联系上了自己的好朋友,以及朋友认识的一些人。
消息在受害者的小圈子里,像黑暗中点燃的烽火,疯狂蔓延。
听说上次敢于告状、学习成绩优异的陆青有办法对付霸凌者,许多长期默默忍受的学生,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对持续霸凌的恐惧和对改变的渴望,让他们鼓起勇气,最终鼓起勇气,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这里。
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家境普通,成绩平平,是校园里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被欺凌的群体。
短短两天时间,竟然秘密聚集了不下二十个学生!欺负他们的人,不止赵刚三人,还涉及其他几个年级里小有名气的“刺头”。
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麻木,以及一丝微弱的、名为“不想被欺负死”的渴望。
他们找到陆青,眼神里充满了害怕,但也带着一丝最后的希望:“陆青,我们真的不想被欺负死!你说有办法,我们听你的!”
面对这些和自己有着相似处境的同学,陆青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冷静和组织能力,没有空谈口号,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给出了具体的策略。
“同学们,”他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只要我们能联合起来,人比他们多,力量比他们大,就根本不用怕他们!”
“我上次在办公室,亲眼看到赵刚他们的父母,就是拿要去教育局投诉、找媒体曝光来威胁学校,学校才妥协,他们才没被重罚。
陆青巧妙地偷换了概念,将家长的无理取闹,包装成了某种“有效”的施压手段。“他们能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我们要利用舆论和法律来保护自己!”
他传递出一个关键信息:霸凌者怕的,不是学校,是学校上面的力量,是舆论的压力!
“我们也可以利用教育局,利用媒体,来保护我们自己!”
陆青看着一张张惶惑的脸,继续说道,“现在是法治社会,他们打人、骂人、威胁要杀人,都是犯法的!警察不会放过他们!赵刚他们再横,能横得过老师,横得过警察吗?!”
陆青的反问,像一颗定心丸,稍稍安抚了大家的不安。
他环视众人,抛出最关键的问题:“你们想继续这样每天提心吊胆,被人欺负吗?难道不想让那些欺负我们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吗?”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低低的啜泣和压抑的愤怒在人群中弥漫。但他们更怕的是报复。
陆青所做的,就是彻底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声音斩钉截铁,“大家放心!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人证物证俱在,把事情闹大,闹到所有人都知道,闹到教育局和警察不得不重视!”
“他们就不敢报复!因为到时候,法律会保护我们!舆论会站在我们这边!”
他描绘了成功后的景象——霸凌者被严惩,他们可以安心上学,再也不必担惊受怕。
同时,他强调了集体行动的安全性:“我们这么多人,一起行动,互相作证,他们敢报复谁?法不责众,但更保护弱者!”
在陆青有条不紊的鼓舞和组织下,这群长期被压抑的受害者,心中积攒的委屈和愤怒,终于转化成了反抗的勇气。他们按照陆青的指示,开始分头行动。
他像一位沉稳的指挥官,开始分配任务。首先,需要证据。光靠说不行。
一位同学打听到,市晚报社有一位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记者,叫姜念晴,很有正义感,报道过几起维护弱势群体的新闻。
在陆青的授意下,几名口齿相对清晰的同学,带着大家凑钱买的普通水果,由他和林小雨作为代表,先去接触这位记者,隐晦地诉说了他们的困境。
姜念晴是个留着利落短发、眼神明亮的年轻女性。在听完陆青和林小雨条理清晰、细节详实,尤其是死亡威胁和被反锁的诉说后,外加两人小心翼翼,充满绝望的讲述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