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第2页)
大连是辽宁、东北乃至东北亚重要的港口,是东北腹地的重要海上门户。大连市也是“以港兴城”,多年来大连市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港口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港口与城市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依托港口,大连市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城市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海空港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区港一体化功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把大连建成核心功能突出、港口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比较优势明显、对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
首先,要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加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连要重点建设超大型口岸设施,发展国际集装箱、能源、原材料运输和中转业务,逐步形成以大连港为干线港,以营口、丹东、锦州等港口为支线港和喂给港的现代化的辽宁集装箱海上运输网络。其次,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大连航运交易市场软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市场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业务交易、结算中心和航运信息交流、展示中心。最后,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以制造业为基础,石化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着力构建以大连为中心,包括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地区的临港工业带。
(二)产业链延长与产品深加工
按照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产业都遵循一个从传统资源开采到资源的初步加工,再到制成品的精深加工,生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阶段。
辽宁省的大部分城市资源开发都已经接近尾声,工业发展上,注重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培育好接续产业的发展。例如,石化工业,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钢铁工业发展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等产品。农业的发展也要由传统的农业种植和采摘向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例如,粮食深加工要以饲料、淀粉、食品为主,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畜牧产品要重点搞好肉牛、肉羊、生猪、乳品的综合深加工,做出特色,打出品牌。
(三)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
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融合、集成,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高新区辐射功能,逐步把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四个增长极,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
(四)产业布局
1。农业生产布局
首先,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辽东地区、辽西地区和北部地区五大农业产业区。围绕五大产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其次,沿着沈大、沈山—沈四、丹大三条主要高速公路干线兴建各具特色的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高效农业经济带方向发展。
2。经济综合布局
统筹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沈阳经济区、近海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推进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辽中南、辽西北和辽东地区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以沈阳为中心,辽宁中部8城市的沈阳经济区建设,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培育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成为国家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以打造沈西工业走廊为重点,发展近海经济区,把沈阳经济区建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局面。以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构筑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地区要加快发展以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和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形成临港经济的主导产业。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临港经济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辽西北地区要结合突破辽西北战略,提高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促进资源型城市合理转型。
(五)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推进水利、交通通信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同时还要将经济振兴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农业及水利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防氟饮水、灌区改造等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继续做好辽河流域和沈阳、丹东、盘锦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大伙房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全省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保持交通运输建设的适度超前发展,继续加快以公路、铁路干线通道和水运、航空枢纽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现有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电气化提速改造,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新的出海通道。调整、完善省内港口功能和布局,优化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以大连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等各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群。
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全省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和煤炭深加工,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供给多元化。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能源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网的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建成多层次、多平面的立体化城市交通系统。
(六)生态环境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坚决的行政手段依法治林,保护耕地,对乱占耕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破坏农地等行为严格依法惩治。积极发展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发展节地、节水型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及旱作农业,实行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位土地单产和生物量。大力倡导农林复合、废弃物资源化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其次,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工作,建设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控制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重点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注重辽西北地区的植被恢复和保护,建设辽东绿色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森林、草原和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最后,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搞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垦复的力度。结合全省“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防沙固沙、人畜饮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计划制订、政策支持以及资金安排等方面向资源型城市进行重点倾斜。结合国家“三河三湖”、“碧海行动”等行动计划,支持资源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河道整治等环境治理工程。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要的水利工程、交通道路、能源设施、信息设施和其他公用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以及破产矿区基础设施改造、新能源开发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