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调整改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调整改造

一、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期被称为我国“工业巨人”的东北工业基地,出现了工业发展迟滞、增长乏力、经济效益极差的现象,东北工业的发展陷入严重困境,学术界将这种老工业基地的衰落状况称之为“东北现象”。“东北现象”的问题在辽宁表现得最为突出。

1990年其工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0。6%,远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增长水平。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下跌25%~45%,明显高于全国的18。5%平均下降幅度。东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全国工业生产体系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位次(表10。1)。

表10。11991年辽宁工业基地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注:根据199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人地关系矛盾与协调——资源型城市

(一)资源型城市

辽宁省现有9座城市为比较典型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即阜新市(煤炭)、盘锦市(油气)、鞍山市(冶金)、抚顺市(煤炭)、本溪市(冶金和煤炭)、北票市(煤炭)、南票区(煤炭)、大石桥市(建材)和调兵山市(煤炭)。从现有资源储量看,9座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图10-1):

一是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鞍山市目前铁矿保有储量74。5×108t,还可开采百年,但大多属赤贫矿,品位低,埋层深,开采成本高,环境破坏严重。位于调兵山市的铁法煤田目前储量8。78×108t,占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还将有20年的“黄金时光”。

二是资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盘锦市和大石桥市。经30多年的开发,盘锦油气产量呈递减趋势,现有资源储量仅可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大石桥市大部分矿山已转入地下开采,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

三是资源已经枯竭的城市。视接续产业发展程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资源枯竭的同时,接续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抚顺和本溪二市;另一类是经济社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亟待发展接续产业的阜新、北票和南票。

图10-1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

(二)资源型城市凸显人地关系矛盾

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得以生产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资源型城市也都由资源的开发而兴起。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人对自然的作用方式是以开发利用为主,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型城市的人地矛盾也日渐紧张,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资源的开发,储量和产量日渐减少,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型城市对煤炭、石油、森林资源过度依赖,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这些枯竭资源的约束。辽宁省的资源产业枯竭主要体现在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山上。辽宁省现有煤炭保有储量的70%分布在铁法和沈阳矿区,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矿区外都在萎缩,煤炭产量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增长方式粗放。这些资源型城市以资源采掘业及关联原材料初加工工业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产业结构呈超重型,调整难度较大。

第三,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高技术人员少。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使资源型城市难以向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第四,城市功能不完善。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的资源开发,并没有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城市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城市”的局面。城市功能缺失,服务能力弱。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近百年的大规模资源开发使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长期的森林砍伐,使可开采的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被削弱。辽宁省天然林面积大幅减少,原始森林几乎绝迹。其次工业污染严重,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水和空气污染严重,如辽河流域70%以上的断面为劣Ⅴ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再次,矿山开采和燃烧过程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的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带来严重的后果是酸雨及温室效应。最后,资源开采对地表破坏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占用了大量土地。

第六,采煤沉陷区问题。辽宁省沉陷区总面积达370km2,受损住宅建筑面积737×104m2,涉及居民13。1×104户、38。2×104人,受损学校101所,受损医院44所,受损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煤气、通信等市政设施总长度达1700km,受损农田1。5×104hm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