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格局02(第1页)
第一节经济格局02
2。海水养殖业
辽宁省海域地跨黄、渤二海,位于中国领海北段辽东半岛南部及其两侧,在38°30′~46°50′N,119°45′~124°20′E之间,总面积超过506。7×104hm2,有30多条较大河流分别注入,带来大量有机质及泥沙,水质肥沃,为各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是中国北方鱼、虾、蟹类产卵索饵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著名的近海渔场。
辽宁省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水产资源丰富。在辽宁沿海出现的海洋生物有520多种,其中浮游生物107种,底栖生物280多种,游泳生物137种。根据渔业生物的分区差异规律及辽宁海洋渔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将全省沿海划分成3个海水增养殖区:黄海北部东庄岸段增养殖区,辽东半岛、长海诸岛岸段增养殖区和辽东湾中、西部岸段增养殖区。
东庄岸段增养殖区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碧流河口,包括东港、庄河两市24个沿海乡镇(场),岸线长308km,滩涂面积4。9×104hm2,浅海水域22。7×104hm2,岩礁面积0。31×104hm2。
本区滩涂广阔,南北延长5~10km,坡降很小,在1%左右。海岸属于淤泥质海岸,海涂质地为细沙和粉沙。有鸭绿江、大洋河、英那河、庄河、碧流河等河流在此入海,年径流量大于300×108m3,水质肥沃,因此滩涂贝类资源丰富,蕴藏量26×104t,可供养殖面积2。2×104hm2,是辽宁天然贝类宝库和生产基地,也是目前辽宁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
辽东半岛、长海诸岛岸段增养殖区从碧流河口至盖州市西崴子,包括长海县、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全部和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盖州市、鲅鱼圈区的沿海乡镇(场)。陆域岸线长约830km,滩涂面积4。5×104hm2,岩礁1。4×104hm2。长海诸岛由100多个岛屿组成,岛屿岸线长428km,环岛浅海水域34。3×104hm2,岩礁0。05×104hm2,滩涂面积0。4×104hm2。
本区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小港口相连,浅海水域辽阔,水质肥沃。陆地岸段除了普兰店市和瓦房店市沿海北部,基本上属于基岩海岸,海底礁石林立,这种岩礁底质有利于海珍品的附着和栖息,又能满足浮筏养殖的需要。本区岸段港阔、水深、平静,不淤不冻,水质透明度高,潮流畅通,海水温度平均在10。2℃左右,冬季水温在0℃以上,夏季在25℃以下。港湾水面约4。7×104hm2,而滩涂面较窄小,可供养殖面积1。5×104hm2,主要适于浮筏养殖藻类和贻贝及海珍品扇贝、鲍鱼等增养殖。目前,浮筏养殖主要集中在金州区黄海沿岸和旅顺口区,主要品种有海带、裙带菜、扇贝、贻贝等,发展潜力很大,年产量占全省70%以上,是辽宁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
辽东湾中西部岸段增养殖区自盖州市西崴子至山海关,包括营口市老边区、大洼县、盘山县、凌海市、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的沿海乡镇(场),岸线长432km,有滩涂面积7。4×104hm2,浅海水域40。2×104hm2,岩礁面积0。8×104hm2。
由于沿岸各段质地不同,资源条件也各异。盖州市至小凌河口基本上属于淤泥质海岸,此段有辽河、双台子河、大小凌河等20余条主要河流入海,泥沙输入量大,水质肥沃。本岸段滩涂面积宽广,滩涂贝类较发达,有可供养殖的面积约2。7×104hm2,是贝类、虾蟹类产卵、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该段蛤蜊岗子盛产文蛤,资源面可达0。7×104hm2,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文蛤出口生产基地。
小凌河口至山海关,沿岸质地属于沙砾质海岸和岩岸相间,滩涂面积窄小,滩薄水浅,有可供养殖的滩面0。8×104hm2左右,有港湾面积3。3×104hm2,湾内-5m浅海水域是理想的人工鱼礁区,-10m水面适宜开展浮筏养殖。本区海水养殖业起步较晚,除大洼县、凌海市较发达外,其余县(市)增养殖面积、产量都很少,渔业比重不占优势。本区海水污染严重,需要加强基地建设。
三、工业
(一)工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一五”和“二五”期间,辽宁省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地区。目前,辽宁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为主体的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设备、输变电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
辽宁省的主导工业部门,如冶金、机械、石油和化工等,得到不断发展,同时轻纺工业也有相应发展,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整个工业基本上是在本省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加工型产业的特点比较明显。目前,辽宁工业正在由以依靠资源优势为主,向发挥技术优势为主的方向演进。
辽宁省工业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主导工业部门主要集中于中部城市群,其次是沿海城市。这种工业布局形成的主导作用,是资源分布条件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位置条件。大多数耗原材料和耗能型的大型企业多布局在资源区和交通枢纽附近。集聚效果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部门的集中。辽宁中部的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5市市区面积6660km2,仅占全省总面积的4。5%,而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省的50%以上。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5个沿海城市,市区面积689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而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的36%。辽宁中部城市和沿海城市加在一起,全部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90%,而辽北和辽西北地区全部工业产值不足10%。
沈阳、鞍山等中部城市集群至大连的交通干线两侧,已形成实力很强的产业带。在纵长400km,东西40~50km的范围内,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75%~80%,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工业走廊。
全省主要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主,地域专门化显著。沈阳以装备工业(输变电、机床、重型机械)为主,大连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造船、机车车辆等)为主,鞍山、本溪以钢铁为主,抚顺以煤、电为主转变为以石油加工、石油化工业为主,锦州以石油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营口和丹东是以轻工、纺织日用机械为主的“轻型结构”工业城市,辽阳是化纤之城,朝阳以重型机械、冶金和纺织工业为主,盘锦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为主,阜新和铁岭以煤、电为主。
目前,辽宁省工业战线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2007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108元大关。
(二)工业经济结构
1。工业经济总量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03。1×108元,同比增长17。5%,这一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也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近50%,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继续担当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2008年,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四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783×108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8%提高到87。6%,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装备制造业拉动全省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1%。全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894×108元,增长22。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带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36。85×108元,增长30。1%;实现利税429。52×108元,增长14。7%;实现利润281。88×108元,增长19。7%。
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辽宁省第四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158×108元,增长20。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4。8%,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9。8%,纺织业增加值增长10。6%。
全省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3141。53×108元,增长12。1%。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1398。68×108元,增长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7。52×108元,增长32。3%;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1332。29×108元,增长7。3%,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54。19×108元,增长22。84%;建材工业完成增加值410。56×108元,增长28。1%,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1。64×108元,增长48。35%。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的推进,辽宁工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工业企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2008年,全省100户重点企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5%,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07年12月,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举中标共计1000余套1。5×1012W风力发电机组,企业累计中标和签约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5000余套,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批量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2。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前,辽宁省的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82。3%,集体企业占16。2%。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逐步实施了全方位开放,以老企业“嫁接”改造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为重点,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等措施,推进工业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
(1)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和21户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改制面均达到90%,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企业的产权实现了多元化、股份化,通过与央企等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合作,国企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大大增强。2007年年底与2005年5月改革前相比,辽宁国企数量虽大量减少,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却增加了949×108元。同时,企业利润不断提高,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5。5%。全省纳入统计口径的180户重点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9。7%、21。4%和120%,国企爆发力进一步释放。2008年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到5%,但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占绝对支配地位。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9。5%和88。5%;在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为77。2%;在冶金、化工等部分重要的原材料工业行业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也在60%~80%。
(2)“三资”及外商企业
“三资”及外商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发展崛起的重要力量。1980年,在辽宁省落户的“三资”工业企业只有3户。2008年年末,港澳台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813个,共吸纳就业人员63。5×104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实现工业增加值1271。7×108元,占19。3%;出**货值1309。51×108元,占48%。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369家企业。
(3)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年末,全省共有私营工业企业9818个,吸纳就业人员102。1×104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6。9%和30。6%;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903。4×108元,占28。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6。1×108元,占26。8%;实现利润271。8×108元,占55。5%。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组织方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8年年底,股份制企业占据了全省工业的重要地位,大部分经济总量指标占全省比重在50%左右。全省股份制工业企业发展到8472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9。1%;工业增加值3612。9×108元,占54。7%;主营业务收入12733。4×108元,占55。1%;2008年年末从业人员163。4×104人,占49%。
3。行业结构及主要产品产量
2008年,辽宁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轻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4。7。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2∶3。5∶1。装备制造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原材料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表3。3、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