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02(第2页)
第二,低温干旱型。其特点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气温持续偏低,同时出现持续干旱,使作物植株矮小,穗短粒瘪。例如,1972年,全省大部地区积温较常年少20~50℃,其中铁岭、沈阳、抚顺、本溪地区和丹东北部少400~550℃。4~9月降水量中部平原地区较常年少3~5成,其他地区少1~2成。尤其是6~7月大部地区降水量少5~8成,使作物在整个生育阶段遭受严重的低温干旱灾害,全省粮豆产量较上一年(1971年)减产11。3×108kg,减产率达15。5%。
第三,低温早霜型。其特点是在作物生长期内,气温持续偏低,初(秋)霜较常年提前出现,使贪青晚熟的作物未能成熟。1969年,全省大部地区积温较常年约少300℃,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气温持续偏低,作物生长缓慢,贪青晚熟,加之大部地区秋霜较常年提前5~10d出现,造成粮豆产量较1968年减产4。95×108kg,减产率达7。1%。
按作物受害的机制分类,当气温降至生物学下限温度时,作物的生理机制则发生改变,产生冷害,造成对农业的危害。低温冷害对各种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在4种主要作物中,对水稻、棉花的危害最重,高粱次之,玉米较轻。从低温对作物危害的机制分析,也可分3种类型。
第一,延迟型冷害。作物生长期间,主要营养生长期(有时是生殖生长期)遭受较长时间的低温,削弱作物生理活性,生理显著延迟,秋霜来临之前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或者前期温度正常,后期温度异常偏低,延迟开花、授粉、受精、灌浆、成熟,以致造成减产。通常把积温较常年少20%作为延迟型冷害的指标,其典型年有1954年、1956年、1969年、1972年、1976年,这种冷害对棉花、水稻、花生、高粱危害较大。
第二,障碍型冷害。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从孕花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的强低温,使**的生理机制遭破坏,新陈代谢失调,造成孕花不充、空壳粒多,导致减产,通常把8月份最低气温≤17℃或日平均气温连续2d及以上低于20%作为障碍型冷害指标,其典型年份有1969年、1972年、1976年,水稻多发生这种类型的危害。
第三,混合型冷害。上述两种类型兼有,生育期遇低温延迟生育和成熟,孕穗期遇低温冷害,发生大量空壳粒,对农业危害最重,如1969年和1976年。
低温冷害分区,根据低温强度,发生频率和积温多少等条件,计算出各地的冷害指数,将全省划分为3个冷害区。
第一,重冷害区。包括铁岭、抚顺、本溪地区和丹东北部地区。该区冷害指数为5。0以上,西丰达8。7。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为3000~3200℃,其中西丰、清原、新宾一带积温最少,仅有2730~2900℃,作物生长季雨水充沛、光照少、无霜期最短,为全省低温冷害的重发区。
第二,较重冷害区。包括丹东大部、鞍山、辽阳、沈阳、阜新地区及锦州北部,该区冷害指数为4。5~5。0。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3200~3400℃,作物生长季大部地区雨水较充足、光照较少、无霜期较短,易发生低温冷害,但程度较重冷害区轻。
第三,较轻冷害区。包括沿海地区和朝阳大部地区。该区冷害指数为3。0~4。5。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为3400~3600℃,热量条件较好,作物生长季大部地区雨水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作物能充分成熟,但当遇到严重低温年也会有危害。
8。霜冻
霜冻是指春秋季节气温急剧下降到0℃附近或以下,在作物叶面上结霜,或虽未结霜但由于温度迅速下降,使作物受到冻害的一种天气现象。霜冻分为轻霜冻和严霜冻,通常以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2℃为轻霜冻的初、终日指标,小于等于0℃为严霜冻的初、终日指标。轻霜冻表示作物轻度受害,大田作物还不至于停止生长。严霜冻表示一切作物停止生长或严重受害。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早)霜冻,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晚)霜冻。
(1)霜冻分布
第一,轻霜冻。初霜平均出现日期,朝阳、阜新、抚顺、本溪地区、铁岭、沈阳和丹东的北部地区出现在9月下旬;沿海大部地区出现在10月中旬,其中大连南部出现在10月下旬;其他地区出现在10月上旬。最早初霜出现在1969年9月8日,主要影响辽东、辽西山区和辽北平原地区。终霜平均出现日期,辽东、辽西大部山区和辽北平原地区出现在4月底至5月上旬,其中西丰、清原、新宾及本溪东部出现在5月中旬;沿海大部地区出现在4月中下旬,其中长海出现在4月上旬;其他地区出现在4月下旬。最晚终霜出现在1969年5月20日东北部山区。平均无霜期,辽东、辽西山区和辽北平原大部地区在140~160d,其中西丰、清原、新宾、桓仁、本溪县及建平县北部最短在140d以下,新宾仅124d;大连地区南部最长达190~211d;其他地区多为150~180d。
第二,严霜冻。初严霜冻平均出现日期,铁岭地区东北部、抚顺东部出现在9月末;大连地区和丹东地区南部出现在10月下旬,其中大连南部较晚出现在11月初;其他地区出现在10月上中旬。最早初严霜冻出现在1967年9月10~11日,西丰、清原、新宾及建平县北部受到冻害。严霜冻平均出现日期,西丰、清原、新宾、桓仁及建平县北部出现在5月上旬;大连地区南部较早,出现在4月上旬;其他地区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终严霜出现在1984年5月29日,本溪县的草河口镇和桓仁县铧尖子等地遭受冻害。
(2)霜害分区
重霜害区包括抚顺、本溪地区和丹东东北部、铁岭东部、朝阳北部以及阜新县的西北部。初霜平均出现在9月22~28日,终霜平均出现在5月3~17日,无霜期为124~153d,大于等于10℃积温为2900~3000℃,由于初霜早、终霜晚、无霜期短、热量条件较差,是省内重霜害区。
较重霜害区包括辽北、辽西和中部平原大部地区。初霜平均出现在9月30~10月6日,终霜平均出现在4月23~30日,无霜期为150~160d,大于等于10℃积温。
较轻霜害区主要是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初霜较晚、终霜较早、无霜期较长、热量条件较为充足,作物一般能充分成熟,若遇早霜之年,其受危害程度也较轻。
(3)霜冻灾害
霜冻的危害与出现的季节有关。春季晚霜冻主要危害作物幼苗、定植后的蔬菜、开花后的果树以及上山的春小蚕。秋季早霜冻对农业影响最大,可使作物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种子含水率增高,米质变劣等,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辽宁位于华北地震区,属多地震的省份。在大地构造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属华北断块区北部。辽宁境内可分为辽东断块隆起带、下辽河—辽东湾断块坳陷带、辽西断块隆起带3个基本构造单元,呈“两隆一坳”型;地壳厚度表现为“两侧厚,中间薄”的特点。境内断块发育,活动断裂主要有20余处。中国东部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北延带纵贯省境,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辽宁地震活动与华北地区具有整体性,属华北地震区内中等活动水平的地震区。区内多数地震发生在上部地壳10~20km内,分布在隆起与坳陷的边缘,活动断裂带内的强烈活动地段,并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缘和深部构造变异带上。
(1)地震区划
根据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强度、频度特征、新构造特征、新构造运动特点、现代地壳构造、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状况、现代地壳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辽宁省可划分出3个地震带。
第一,开原—营口—渤海地震带。该带北起开原,南经营口入渤海,呈北东向展布,长约500km。其东界为沈阳、海城、瓦房店、金州一线;其西界北起新民,沿辽河盆地西缘延伸入渤海;北以东西向赤峰—开原断裂为界;中间为规模巨大、复杂的北北东向郯城—庐江断裂的北延带,为控震性构造。该地震带活动较为频繁,是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一个带。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为该地震带陆上强度最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
第二,鸭绿江—庄河地震带。该带是一个呈北东向的构造地震带,东以沿中朝界江展布的北东向鸭绿江断裂为界,全长280km;西界大致沿浑江、桓仁、庄河、城子坦至金州,即以桓仁庄河北东向断裂为界;北界大致以桓仁台穹与浑江上游中生代断坳带为界;南界入黄海。长约400km,宽50~60km,近似矩形。该地震带以中等地震活动为主。
第三,宁城—朝阳—义县地震带。该带在地质构造上,原由宁城、北票—朝阳、阜新—义县3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该地震带的边界严格受上述3个盆地的边界所围限。其北界为东西向的赤峰—开原断裂;南界大致以近东西向的锦西断裂和其延接的北东向女儿河活动断裂为界;东以医巫闾山西侧活动性断裂为界。东西长约210km,南北宽约150km,近似矩形。该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一系列强震。
(2)地震活动
辽宁省有记载的破坏性地震是公元419年的朝阳5。5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情况是“跋境地震山崩、洪光门鹳雀折”。从那时开始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4。75级以上的地震37次,其中6级以上的7次。1975年2月4日在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是省内最大的地震,最高烈度为Ⅸ度强。
辽宁省的地震观测台网从1972~1985年共记录1级地震4000多次,地震的震源深度5~15km,地震活动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空间上,地震除了呈带状分布以外,还有沿构造带作往返迁移的现象,在某些特殊地方大地震重复发生。时间上,地震活动有相对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两者交替出现。从地震的震中、频次和强度分布及大地震的重复特征、地震活动的网络状展布等地震学指标看,渤海、营口、鸭绿江口、朝阳—义县、普兰店、盖州—熊岳等地都是经常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表2。33)。
表2。33419~1985年辽宁省地震级≥4。75震级情况表
续表
资料来源:《辽宁国土资源》编委会。辽宁国土资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山洪泥石流
山洪泥石流是辽宁省山区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辽宁山地、丘陵分布于省内东部与西部,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山脉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其南侧的喇叭口地形与夏季东南季风正交,有利于局地强对流性集中暴雨的强烈发展。由于山石多年风化、泥石体松动,遇有特强暴雨,易暴发山洪泥石流。因此,辽宁的山洪泥石流具有分布集中、暴发频繁、危害严重等特点。
(1)山洪泥石流的年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