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背景与条件(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背景与条件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在一定的历史基础、区位条件以及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沿海的发展是以港口和航运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早期的开发给沿海经济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背景。同时,辽宁沿海在东北、国内以及世界中的区位条件、海上和沿海资源、经济技术基础是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先天条件。

一、历史沿革

辽宁省沿海港口的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就辽宁地区与日本、朝鲜通航。明代辽宁沿海属山东布政司所辖,辽东的粮食、棉花布匹等军需物品多依靠山东供给。嘉靖年间,渤海湾内山东、天津与辽宁沿海的贸易就有兴起,清代康熙中叶海禁开放以后,渤海湾内各港口间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贸易量最高的港口。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锦州是清代前期东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其腹地范围主要包括辽西平原和直隶承德府的东北部地区,输出以杂粮、瓜子等农副产品为主,输入则以南方的布匹、茶叶等为主。牛庄在明代属辽东都司之海州卫,清代属奉天府海城县。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是牛庄作为海船贸易码头发展最盛时期。清中叶以后,由于辽河河道淤浅,海船不能进入,船码头向辽河下游转移,这里成为内河船舶的重要码头,辽河北部的农产品多在此集散,转运营口。

辽宁沿海港口的发展是随着东北的开发而兴起的。清代以后,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的输出能力逐步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乾嘉年间,东北与南方各省沿海贸易已具有相当规模。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药材、干果等农副产品,从南方各省输入则以棉布绸缎、茶、糖、纸张等各种手工业品为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开放牛庄(营口)为通商口岸,从此帝国主义掠取了东北航海权。1898年,沙俄租借旅顺、大连,以旅顺为军港,以大连为自由贸易港。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夺取了东北的航海权,把海上运输作为侵略我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的工具,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新中国成立后,在运输需求的带动下,辽宁省的港口事业长期保持了快速增长。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不足1000t发展到1985年的4570×104t,是1949年的32倍,是1978年的4倍多。“九五”期末,全省港口泊位250个。其中深水泊位81个,吞吐能力达到10112×104t,港口吞吐量达到12800×104t,形成了以大连港、营口港为枢纽,丹东港、锦州港为两翼,大、中、小港口合理分布的沿海港口体系。

如今,辽宁省已经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航运往来。2008年,辽宁省完成货物吞吐量4。88×108t,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44×104标准箱。辽宁省港口形成了南联北开、辐射国际的对外开放格局,物流园区功能日益完善,“区港联动”全面实现,促进了临港产业的蓬勃发展。辽宁的石油、化工、钢铁、大型机械、电子、服务产业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辽宁省港口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桥梁。

二、开发条件

辽宁省位于渤海、黄海北端。辽宁省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陆地14。8×104km2,海域6。8×104km2。西、西北、北、东分别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相接,东南与朝鲜相邻,南隔渤海和黄海与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相望,是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进出关和太平洋的主要通道,是东北地区对内、对外贸易和国际联系的主要通道。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组成,面积5。8×104km2,2008年人口总量为2120。3×104,地区生产总值6385。1×104元。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拥有2428km海岸线,2000多平方千米可供综合开发的土地,数十年的工业传统培养了无数勤奋聪颖的技术工人,产业体系完备,港口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放热点正在由南向北转移,20世纪80年代在珠三角,90年代在长三角,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正在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辽宁沿海经济带正是“北上”、“东移”的重点交汇处,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在辽宁省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区位条件

1。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

东北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之时,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区位条件良好。毗邻黄海和渤海,周边有发达国家日本、工业化国家韩国、世界大国俄罗斯,还有社会主义国家朝鲜等,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图1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注重从整体上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也积极加强双边的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与俄罗斯一起合作创建两国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大工程已经启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虽离中俄边境区域较远,但是作为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引擎,将在中国与俄罗斯的跨国合作中成为主力。

优越的区位条件将使辽宁沿海经济带在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11-1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区位示意图

2。全国沿海经济带的北方重点

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先后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富有活力、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沿海经济带,沿海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并呈现由南向北的发展态势。以香港地区为龙头的南海航运中心、以上海为龙头的东海航运中心已经形成。北方以天津、青岛、大连为龙头的三个港口群竞相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沿海经济带和航运中心的竞相发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在中国的区域振兴政策中,第一步是提出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这是全域性、方位性、政策性的总体战略布局;第二步是确定了大连创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第三步是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封关运作,区内享受全国最高层面、最大含金量的政策安排,这也是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振兴中加强引擎功能所作的战略安排;第四步是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加凸显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全国区域振兴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完善我国沿海区域布局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有利于改变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南重北轻”的亚健康格局。中国海洋经济带呈大“S”形,国家已经实施的战略是在西南部位强劲拉动环北部湾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再从南向北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黄河三角洲区域、环渤海区域经济开发,而辽宁沿海区域开发相对滞后,正处于迎头赶上的大好时机。

3。东北腹地发展的沿海“门户”地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