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单一要素区划(第2页)
3。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
本区包括沈阳以北、阜新以东、铁岭以西地区,通称辽北地区。年降水量500~800mm,7月平均气温22~24℃,1月平均气温-15~-12℃,平均无霜期150~160d,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具有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色。本区是辽宁省主要杂粮产区,盛产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阜新、彰武、法库、昌图一带邻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春季多风沙及干旱危害,是“三北”防护林重点营造地区之一。
4。中温带亚干旱气候区
本区包括阜新地区北部及朝阳地区的西北部。年降水量不足500mm,7月平均气温22~24℃,1月平均气温-13~-10℃,春季干燥旱风盛行,夏秋多晴朗天气。本区接近半农半牧区,农业易受干旱危害,干旱多发生在5、6月间及9月前后,称为“春旱秋吊”,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三、植被—动物区划
(一)植物分布与植被区划
辽宁省自然植被的过渡性和混杂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各种植被区的代表物种常相互渗透、交错分布。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内有暖温带种类,如麻栎、栓皮栎、辽东栎、花木兰、早花、锦带花等。而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中出现温带种类,如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糠椴、色木槭、山杨、黑桦、怀槐等。在温带草原区域中的木本建群种多属于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如元宝槭、辽东栎、蒙椴、荆条等。植被分布过渡性的另一特点是亚热带植物成分渗透到本省的温带和暖温带植被中,如在辽宁东部山地,有刺楸、八角枫、天女木兰、玉玲花、白檀山矾、五味子、三种猕猴桃。在辽南地区分布的亚热带植物种类更多,除上述种类外,还有海州常山、山紫珠、三桠钓樟等。另外,在辽南地区有赤松、赤杨、朝鲜越橘、东北绣线菊、槭叶草等分布,说明与日本、朝鲜植物区系也有密切联系(图4-2)。
图4-2辽宁省植被分区图
资料来源:《辽宁国土资源》编委会。辽宁国土资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有改动。
植物分布过渡性也表现在人工植被中,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营造了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的主要建群种,如红松、沙松、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等。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中,营造了暖温带主要建群种,如油松、赤松、辽东栎、板栗等,这样就增加了本省植被过渡性分布的复杂性。
按全国植被区划,辽宁省植被跨占三个植被区:东部山地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南部;辽南和辽西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东北部;辽北植被属温带草原区南界的边缘地区。
1。东部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本区包括丹东—帽盔山—老黑山—本溪—开原以东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山峦起伏,温凉湿润,适于森林植物生长,粗略估计约有各类植物1200余种,是辽宁省主要森林分布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本区地带性植被为红松、沙松针阔混交林,隶属长白植物区系。针叶树除红松外,尚有紫杉、臭松、鱼鳞云杉等;阔叶树有枫桦、千金榆、花曲柳、大青杨、香杨、色木槭、紫椴、山杨、蒙古栎、核桃楸、水曲柳等。由于几经采伐、开垦,原始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仅在偏远深山可见幸存残迹,其余皆衍生为以栎林和杂木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
根据植被组成,本区又可分为两个植被小区。
Ⅰ1哈达岭山前丘陵栎林小区现存植被主要为阳坡的栎林和阴坡的针阔混交林。栎林的主要树种为蒙古栎、辽东栎及小量槲树,其他阔叶树有花曲柳、黑桦、紫椴、糠椴、色木、黄菠萝等。林下灌木以胡枝子、榛子、花木兰为主。阴坡的针阔混交林目前多为天然幼林,树种多而杂,无优势树种,故又称杂木林。林木组成中多有优良用材树种,如黄菠萝、紫椴、水曲柳等。
Ⅰ2龙岗山地红松、沙松针阔交林小区的原始植被为红松、沙松针阔混交林,但大多已遭严重破坏,目前仅见零星小片分布。主要树种除红松、沙松外还有少量紫杉。阔叶树以枫桦为主,混有色木槭、核桃楸、水曲柳、千金榆等,优势灌木有毛榛子、大叶小蘖、毛接骨木、金银忍冬、东北山梅花、天女木兰、八角枫等。草本层以粗茎鳞毛蕨为主;其次有尾叶香茶菜、乌头及若干藤本植物。本小区海拔1000m处可见到冷杉木,1200m以上出现岳桦林,但分布最广泛的还是各种原始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林,以栎林最普遍,阴坡上则可见组成混杂的杂木林。本区已建立起的大面积人工林有草河口的红松林和清原、新宾的日本落叶松林。本区是辽宁省主要经济植物的分布区和产地。
2。辽南、辽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本区包括辽南全部和辽西大部。原始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属华北植物区系。但平原地区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天然植被仅见于偏远山区或自然保护区,其余皆为人工植被。
本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及植被组成分异较大,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植被小区。
Ⅱ1辽东半岛赤松、栎林小区包括熊岳—帽盔山线以南的辽东半岛地区。典型植被为赤松栎林,但随地貌、坡度、坡向不同,组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山顶的悬崖峭壁上常形成赤松纯林,林下优势灌木有迎红杜鹃、照白杜鹃、大字杜鹃、金刚鼠李等。地被植物很少,偶尔见有羊胡苔草、关苍术等。在阴坡或下腹部栎树成分增加,形成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CD2赤松栎林。其中栎属以麻栎占主要优势,此外还有蒙古栎、辽东栎、槲栎、槲树、栓皮栎、抱栎、栗臭椿、刺榆等。山麓地区由于土壤深厚,水肥条件较好,多形成针阔叶混交林。沿沟各地带分布有核桃楸林,在河流两岸常有赤杨林分布,林内常混有枫杨、旱柳等。本小区栎林分布极为广泛,麻栎林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阳坡丘陵地区,乔木层除麻栎外,还混生有栓皮栎、槲栎、蒙古栎等,林下优势灌木主要有照白杜鹃、山花椒、胡枝子和白檀山矾等。栓皮栎林多分布在向阳陡坡,其中混生有蒙古栎、大叶朴等。
Ⅱ2千山油松、栎林小区包括北起开原,南至盖州的狭长地带,地貌上属辽东山地向中部平原过渡的丘陵台地。典型植被为油松栎林,但随立地条件的不同,油松栎林的组成、结构有很大变化:山顶和沿山脊土壤瘠薄、岩石**,常分布杜鹃—油松林,主要建群种为油松,混有少量的蒙古栎、花曲柳,林下优势灌木为照白杜鹃。在阳坡地势较高处,分布着苔草—油松林,乔木层有油松、蒙古栎、怀槐、山杨、花曲柳等,草本植物以苔草占绝对优势,有时还零星分布有小玉竹、黄精等。在阴坡和地势稍低处,分布着灌木—油松林,乔木除油松外,还混有蒙古栎、怀槐、辽东栎和少量花曲柳等。林下灌木种类较多,主要有卫矛、小叶朴、毛樱桃、胡枝子、花木兰等,草木层发育不良。
Ⅱ3辽河平原草原草甸小区包括沈阳、辽阳、鞍山、盘锦、锦州等沿海平原。本区目前已大部为农田,天然草甸植被已很少见。平原中的孤立山丘零星分布有油松、辽东栎、蒙古栎以及数种灌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段则分布有草甸—沼泽植被,主要有芦苇、黑三棱、香蒲等,以芦苇沼泽分布较广。本区人工营造的植被主要为各种防护林及用材林,主要树种有多种杨树、油松、樟子松等。
Ⅱ4辽西低山丘陵油松、栎林小区包括锦州、朝阳及阜新地区南部。油松是本小区的主要标志树种,与辽东栎、槲树、蒙古栎组成地带性植被。小区蒙古栎分布极为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坡上部;其次为辽东栎,分布在山坡下部;油松分布在山脊部,间混有侧柏,并常伴生有怀槐、花曲柳、大叶朴、小叶朴等。林下优势灌木有胡枝子、迎红杜鹃、土庄绣线菊、花木兰等。由于本小区开发历史较久,破坏的程度严重,地带性植被分布面积很小。除在医巫闾山和大黑山一带有较集中分布外,其他地区仅在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有少量分布。油松栎林遭到破坏后,多衍生次生灌丛,以荆条为主;其次为酸枣、胡枝子、榛子、山杏、欧李、花木兰等。
以油松、刺槐、樟子松、杨、柳等为主的人工林在本区到处可见,山地主要为油松、刺槐林。杨、柳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河滩以及用作农田防护林树种。本小区的北部已规划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
3。辽北温带森林草原区
本区是温带草原向暖温带落叶林过渡的地区,大致占据了辽北及辽西北的水平狭长地带。地带性植被为草甸草原,属蒙古植物区系。由于本区西部与内蒙古草原相接,为风沙侵袭严重地区,所以是东北西部防护林带和“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根据植被分布及其组成,可划分出两个植被小区。
Ⅲ1西辽河阔叶疏林草甸草原小区包括昌图及彰武以北地区,除已开垦农田外,本区大部分为沙丘、沙地。本小区以草甸草原为主,并间有沙生植被分布。草甸草原分布在平缓沙地上,以羊草为主,并混有甘草、防风、柳穿鱼、唐松草等。沙生植被分布在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主要建群种有差巴嘎蒿、百里香、小白蒿、糙隐子草、麻黄、冰草等。有时在沙丘上散生家榆、黄榆、蒙古柳、小黄柳、小红柳等。沙丘之间的低洼地有沙草、画眉草和杂类草分布。章古台一带沙地分布有山杏、欧李、山竹子、山荆子、马尿骚、叶底珠等。
Ⅲ2努鲁儿虎山北麓阔叶疏林草甸草原小区包括努鲁儿虎山、大青山北麓地区,大致以老哈河、努鲁儿虎山、大青山分水岭以东至绕阳河上游为界,年平均气温6。3℃,年平均降水量481。8mm,地势缓平,海拔高400~800m。本小区为辽西低山丘陵油松栎林和松辽平原草甸草原交汇地区,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建群种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羊草、糙隐子草、兴安胡枝子等。百里香灌丛分布较广,天然林以小片散生灌木状的榆树疏林为主,局部地区残存零星的油松、侧柏以单株的大树分布。在海拔800m的山地,有零星小片山杨林、辽东栎分布。
(二)野生动物分区
辽宁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处于东北、华北、蒙新3个动物区系的延续交汇地区。其自然景观复杂,境内有森林、水域、草原等生态环境,通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较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