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02(第1页)
第三节生态环境特征02
1984年5月27~30日,朝阳、阜新、锦州、铁岭、沈阳、辽阳、抚顺、本溪等市的22个县134个乡先后遭雹灾,降雹时间一般为15~35min,最大冰雹大如鸡蛋。29日阜新最大积雹厚度达7cm。这次冰雹灾害面广、密度大,风雨交加,灾情严重,受灾农田总面积达12。3×104hm2。
6。寒潮
(1)寒潮标准
影响辽宁的寒潮标准定为: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同时24h降温大于等于10℃或48h降温大于等于12℃,凡达到上述标准,即为一次寒潮天气。
(2)寒潮次数
寒潮是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因此,选用辽宁西部的朝阳、中部的沈阳和东南部的丹东3个代表站冬半年的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统计。
冬半年的寒潮次数以朝阳较多,平均达7次,1965年冬半年(即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最多达15次;沈阳次之,平均为4次,1956年冬半年最多达9次;丹东较少,平均为3次,1965年冬半年最多也达8次,仅丹东1975年冬半年未出现寒潮。此外,东部山区的清原寒潮出现次数最多,冬半年10次以上。
(3)寒潮发生时间
朝阳和沈阳在9月至翌年5月各月均可出现寒潮,但朝阳9月和5月较少出现,沈阳9月和4、5月极少出现;丹东则在9月至翌年3月出现寒潮,其中9月和3月极少出现。寒潮最早出现日期:朝阳在9月8~10日,沈阳在9月18~20日,丹东在9月24~26日,即朝阳比丹东早出现半个月。寒潮最晚出现日期:朝阳在5月25~27日,沈阳在5月9~11日,丹东在3月23~26日,即丹东比朝阳早结束两个月。
(4)寒潮强度
一次寒潮侵袭,一般可使辽宁连续降温2~3d,少数只降温1d,朝阳、沈阳最长连续降温可达6~7d,清原达8d。一次过程最大降温值,朝阳(清原)可达33。4℃,沈阳达27。2℃。48小时最大降温值,朝阳可达24。0℃,沈阳达19。8℃,丹东为15。6℃,清原24小时最大降温曾达28。7℃。当冷空气侵入西部朝阳时降温比较剧烈,有半数冷空气在24h内降温就已达到寒潮标准;沈阳有1/3次在24h达到寒潮标准;而丹东仅有1/5次在24h内达到寒潮标准,其中有4/5次是在48h才达到寒潮标准。东西部山区寒潮次数多、强度大,中部平原(沈阳)次之,东南部沿海(丹东)寒潮次数少、强度弱。这与地理位置、地形等的影响,及冷空气团在南下过程中往往会变性减弱有关。
(5)寒潮路径与天气
寒潮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不同,出现的天气也有所不同。影响辽宁的寒潮主要有3条路径。
第一条,北路寒潮。冷空气源地在泰梅尔半岛以东北冰洋沿岸及号称世界寒极的东西伯利亚地带,经黑龙江、吉林侵入辽宁。此类寒潮约占总次数的24%,空气干冷,降温强度大,雨雪少,可出现5~7级偏北风。
第二条,西北路寒潮。冷空气源地在西西伯利亚、新地岛及鄂毕河下游一带,南下侵入中国辽宁。这类寒潮最常见,约占总次数的65%,冷空气强,影响范围广,常出现雨雪天气,有时可出现大风雪,偏北风6~8级,沿海和海上最大可达10~12级。
第三条,西路寒潮。冷空气源地在里海、咸海一带,经新疆东移侵入辽宁。这类寒潮约占总次数的11%,降温强度和风速较前两类弱,但多雨雪天。
(6)寒潮灾害
寒潮入侵,剧烈降温,将会造成人畜、果树、蔬菜等受冻害。例如,1950年3月6日,由于强寒潮袭击,使凤城、宽甸冻死牛1000多头,其中宽甸八里区冻死耕牛605头。1966年10月27日,辽宁中、东部遭寒潮袭击,其中桓仁县最低气温达零下11。5℃,秋白菜受冻害。1976年4月22日,傍晚寒潮风雪袭击丹东,菜苗、果木受冻害。此外,寒潮伴随大风雪,将造成更大灾害。
(7)大风雪
大风雪的标准是凡日降雪量大于等于5mm或连续两日降雪量之和大于等于8mm;观测中出现风速大于等于10ms或瞬间风速达8级;在全省范围内,相邻两个市中有3个站达上述标准,即算为一次大风雪天气过程。对1955~1985年11月至翌年3月的观测资料进行普查,在统计中对雨雪天气的处理,一般12至翌年2月多以降雪为主,均按雪量统计,而11月和3月的降水性质较难判断,故未按降雪量统计。
大风雪次数在1955~1985年的31年中,有19年出现大风雪,共27次大风雪过程,年平均出现0。8次,1956年和1971年最多,各出现3次。以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来看,有18个冬半年出现大风雪过程,1970年11月至1971年3月冬半年出现的次数最多为4次,1957年和1965年的冬半年次之为3次。其中1971年2月15日至3月2日不到20d中出现3次大风雪;1957年12月17日至1958年1月20日也发生3次大风雪,这说明大风雪天气有连续出现的特点,但多数仍是单独出现的。
大风雪过程最早出现在1968年11月18日,最晚出现在3月,一般多为雨雪同时出现。1月出现次数最多,为9次,12月和2月次之,各为5~6次,11月和3月较少,各为3次。
大风雪过程的地区分布特征:平原和沿海多于东西部丘陵山区,以辽河中下游和辽东半岛最多,沈阳共出现14次,居全省之首,东北部和西北部山区较少。日降雪量大于等于10mm的暴风雪日,草河口、抚顺、岫岩、凤城最多,冬半年平均为0。4~0。5d。
大风雪过程中降雪量大于10mm的占总次数的90%,大于20mm的占45%。大风雪过程日降雪量大于5mm的影响面积平均约为5×104km2,1962年2月10日最大影响面积14×104km2。大于10mm的影响面积平均为3×104km2。大风雪过程日降雪量大于5mm的站数(观测站)平均为12个站,大于10mm的站数平均为6个站。达到大风雪标准的站数平均为5个站。
辽东山区是省内降雪日数、降雪量和积雪最深的地区,也是受灾最重的地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出现大雪天气时,大部分公路不能通车,铁路运输受阻,林木也会被压坏,如果出现大风雪交加的天气则危害更重。因此,重点统计和分析辽东山区13个气象台站1961~1985年冬半年(10月至翌年4月)大雪和大风雪出现的情况。
辽东山区大雪日数(指日降雪量大于等于5mm,地面积雪深度大于等于1cm的日数。)的分布以辽东山区中、东部多,南和西北部相对较少。其中抚顺和本溪地区以及丹东地区东北部较多,25年中出现75d以上,冬半年平均为3d;新宾和宽甸最多,分别达10d和11。3d,平均为4~4。5d,是全省大雪日数最多的地区;其他大部地区冬半年平均2~3d。大雪的年际变化较大,抚顺和本溪地区、丹东地区北部及西丰县冬半年最多可达7~9d,清原在1980年冬曾出现11d大雪天气,其他地区最多可出现4~5d;各地最少为0~1d。大雪最早出现日期:清原、本溪在10月上旬,其他地区在10月中旬末至下旬。最晚出现日期:丹东地区在4月上旬末至中旬,其他地区在4月下旬。大雪具有连续出现的特点,各地都曾在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出现3~4次大雪天气。在1980年12月2日至1981年1月1日的一个月时间内,辽东大部地区同时出现3次大雪或大风雪天气;新宾和宽甸曾在1971年2月15~17日连续3d下大雪。大雪还具有区域性出现的特点,一旦出现大雪天气过程,常是全区域或某一片地区同时出现大雪,很少是个别地方大雪。
通过对辽东的调查统计,当降较大的干雪时,风速7~8ms以上就可出现吹雪现象,而处于迎风的山区和河谷一带的风力一般要比其他地方大3级,这些地区更易出现吹雪,因此,根据辽东山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在大雪日数中,同时出现风速大于等于8ms,即算为一个大风雪日。辽东山区大风雪日数,与大雪日数的地区分布几乎相反,是南部和西北部多,中、东部少。山脉的南部包括本溪市南部、丹东地区大部和盖州一带以及山脉北部的抚顺、西丰一带,在25年中出现20d以上,其中草河口最多达34d,抚顺达32d,是南北两个大风雪中心,大风雪日数占大雪日数的30%~50%。山区腹地,风速较小,所以大风雪日数很少,新宾和本溪县最少,只有7~8d,不足大雪日数的10%。大风雪的年际变化很大,山脉南部和西北部有1/2以上的年份可出现大风雪天气,冬半年最多可达3~5d。其他地区约有1/3的年份出现大风雪,冬半年最多可出现2d(仅宽甸4d)。最早出现日期:清原、新宾、本溪及东港在11月上旬,其他地区均在10月下旬。最晚出现日期:凤城、丹东、振安、岫岩、宽甸在4月上旬,本溪、东港在4月中旬,其他地区在4月下旬。
在大风雪日数中,日雪量大于等于10mm的暴风雪日数,以草河口、岫岩和抚顺等地最多,25年中为14~16d;其次是凤城和东港,为11~12d,约占大风雪日数的一半;清原、新宾、本溪和桓仁等地最少,仅为2~5d;其他地区为6~10d。暴风雪天气出现次数虽然不多,但造成危害最严重。
7。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是由于作物生长季热量少,或作物某一发育阶段出现低温,引起作物生育延迟以致秋霜来临前不能完全成熟,或直接危害作物结实器官的形成,致使作物减产的一种灾害。辽宁地区低温冷害比较严重,具有灾情重、范围广的特点,灾情较重年份可使粮食产量减少1/3~1/2,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1)低温冷害指标及发生规律
通常把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间活动积温(以下简称积温)比常年少100℃或以上,且粮豆减产1成以上作为低温冷害年,若积温较常年少200℃或以上,且粮豆减产2成以上作为严重低温冷害年。或者6月和8~9月上旬的气温距平在-2。4~-1。5℃为低温冷害年;气温距平在-2。5℃或以下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1949~1985年,全省共出现10年低温冷害,即1954年、1956年、1957年、1966年、1969年、1972年、1974年、1976年、1979年、1980年,发生频率为30%,平均3~4年一遇;其中严重低温冷害年有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发生频率为12。5%,平均8年一遇。随着北半球气温的明显增暖,辽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5年未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低温冷害年。而且低温冷害年具有相邻几年连续的特点,如1954年、1956年、1957年、1972年、1974年、1976年、1979年、1980年,存在着2~3年、5~6年或10~11年的周期变化。
(2)低温冷害类型
按气象条件分类,在农业生产上,低温冷害往往与其他气象灾害伴随发生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第一,低温寡照型。其特点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气温低、阴雨多、光照少。光照不足,加重了低温的危害,使作物出苗缓慢、苗势弱、病害多、发育期延迟、麦晚熟,属本类型的有1954年、1966年、1976年。其中1976年大部地区积温较常年少200~300℃,中部平原少300~400℃。全省各地作物生长季的气温持续偏低(5月下旬除外),6、7两月偏低1~2℃;阴雨日数较常年多8~20d;日照时数较常年少150~200h,沈阳、辽阳、营口一带少200~300h,导致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直至秋霜来临尚未成熟,造成粮食减产,尤其对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