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经济格局(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近年来,辽宁省的杂粮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播种面积增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总产量也相应地大幅度增加。2002年,辽宁省杂粮种植面积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3%;总产水平居第5位,占全国总产量的6。8%;单产水平居第3位,在中国小宗粮豆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1)种植面积

近10年,辽宁省杂粮生产平均年播种面积为186。8×103hm2,占全省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2004年种植面积为16。88×104hm2,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6。0%,比2001年的25。17×104hm2减少8。29×104hm2。杂粮中谷子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在8×104hm2左右,占粮食面积的3。5%,占小杂粮播种面积的54。3%。

(2)产量

辽宁省杂粮总产量年平均40×104t,占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平均1950kg/hm2;2000年,总产量和单产为最低年份,分别为18×104t和1050kg/hm2;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总产量为54。3×104t,单产3030kg/hm2。2004年杂粮总产43。5×104t,单产1935kg/hm2,比2003年的2029。5kg/hm2,减少了94。5kg。杂粮的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产量差36。3×104t,单产差1987。5kg。谷子的单产水平一直是领先的,近10年谷子平均单产为2188。5kg/hm2,比绿豆等其他杂粮豆等平均产量1821。0kg/hm2多367。5kg。

(3)品种应用状况

多年来,由于对种植杂粮重视不够,使其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所以生产用种多而乱,混杂退化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杂粮的发展。生产上至今仍然种植绿豆品种“蝈蝈绿”“黑长角”;小豆有“东北红小豆”“大红袍”;芝麻有“霸王鞭”;黏高粱有“黄壳”等老品种、农家品种。这些老品种长期种植,且不经人工选择留种,顺其自然生产应用,混杂严重,籽粒大小、皮色、粒形参差不齐,不仅影响小杂粮豆的产量,也影响其商品质量。据调查,绿豆生产品种目前能叫上名称的多达17个,还有叫不出名的农家品种占绿豆播种面积的20。2%;红小豆品种有13个;荞麦品种有8个;芝麻品种有8个;黏高粱品种有6个;黑大豆品种有7个;青皮大豆品种有12个;糜子品种有11个;谷子品种有19个。各种小宗作物没有当家品种是普遍现象。

(4)种植方式及栽培技术

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种;另一种是间套种。虽然种植形式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但种植很不规范,未形成固定的模式,亩基本苗数不足,对产量影响较大。综合调查结果认为,当前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可归纳为:选用良种,科学施肥,根据小杂粮豆的生育特性和地力情况实施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为防止地下害虫和提高小杂粮豆的抗旱出苗能力应全部采用包衣播种;严格去杂,结合除草、间苗等田间管理去杂除劣;科学防病虫;精选脱粒,提高商品质量。

(5)品种选育

1990年以前辽宁省对杂粮的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重视,参与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比较多,力量较雄厚。1990年后随着科研体制的改革和课题的减少,做杂粮研究的技术人员纷纷转行,终止了小杂粮的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审定通过的谷子品种有5个,1995年辽宁省审定通过了红小豆“辽小豆1号”,生产应用面积已达0。2×104hm2。从2000年起,又正式立项开展小杂粮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辽宁省共有可供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1931份,种质资源比较丰富。

4。辽宁省杂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杂粮种植比较分散,主要以农民自由种植为主,产品除农民自用外,大部分进入市场流通。因此,生产规模小,单产低而不稳,品种多乱杂,没有主栽品种,种植技术无规范模式,栽培管理粗放,生产条件差,且无能力改善,是典型的靠“老天爷”吃饭的“雨养”农业。

(1)品种多乱杂,严重影响了杂粮的产量和质量

多年来,由于对杂粮生产重视不够,使其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种植分散,广种薄收,管理粗放,新的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生产用种多而乱,混杂退化十分严重。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为主,新品种推广速度缓慢,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子粒大小、皮色、粒形参差不齐,造成许多名优产品质量下降,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杂粮的出口创汇。

(2)科研工作滞后,技术含量低

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几乎间断了对杂粮科研的研究,使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于生产。当前有一些新品种均是从国内外引进的。耕作栽培技术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方式,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未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加上杂粮主产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因此,很多好技术推广普及率极低,至今仍有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按着老方法种植,广种薄收,造成年际之间、地区之间产量差异较大,既影响了杂粮的高产,又影响了杂粮的稳产。

(3)产销市场体系不健全

杂粮生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杂粮科研、生产、出口尚未形成一体化,产销分割,而且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措施,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价格不稳。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品意识,不注重商品质量,不信守合同,常因质量问题受到制裁,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杂粮产业化的发展。

(4)加工包装落后

杂粮食品加工包装落后。辽宁省是世界杂粮的重要产区,在国际杂粮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上既没有满足改善膳食结构调整需要的大众小杂粮食品,也没有有利于膳食营养平衡的小杂粮深加工的营养食品,更没有进行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许多小杂粮加工食品仅仅停留在原料的包装上,包装粗糙,宣传不到位,只是在试销或展销会上能见到,消费者不认可。

5。杂粮生产的地域优势

辽宁省在全国杂粮区划中属于东北杂粮区,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118°53′~125°46′E、38°43′~43°46′N之间。辽西山地丘陵地区海拔300~400m,自东向西升至1000m,≥10℃的年度积温在2740~3660℃,年平均气温4~10℃。无霜期在140~160d。年日照时数为2277~2290h。平均年降水量在400~1100mm,时空分布不均,从东向西逐渐减少。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季节降雨量变化较大,3~5月间降雨较少,常遇春旱。降雨多集中在6~8月间,为300~700mm,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分布于中部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凌河等河流的广阔冲积平原。每千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6。33g,全氮含量为10。96g,全磷含量0。63~1。13g,均属中、高含量。由于地理位置兼有南北之长,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杂粮生长,是我国东北生产杂粮的黄金地段。

(四)经济作物

辽宁省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甜菜和烤烟等,随着轻纺、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作物均有很大发展。

1。棉花

棉花是喜温、喜光、耐旱作物。根据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可将辽宁全省划为3个棉花生态区。

宜棉区大致在距海50~120km的弧形圈内,东部约宽50km,西部约宽120km(低洼地和山地除外),包括朝阳、锦州大部分县(市)和辽阳、营口、沈阳的部分县。本区热量丰富,降雨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发展棉花生产,有宜棉耕地约30。7×104hm2,约占全省宜棉耕地的80%以上,是辽宁省的主要产棉区。

较宜棉区包括朝阳北部地区、阜新地区和铁岭的康平、法库等县。本区冷凉少雨,光照充足,冷害威胁较重。

不宜棉区包括除前两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2。甜菜

甜菜是在辽宁种植历史较短的经济作物,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有较大面积的种植。甜菜属于耐旱、耐碱、喜凉作物,怕涝。从气候和土壤条件看,辽西北地区的建平、北票、阜新、彰武、康平5个县(市)及辽北地区的昌图县,适宜发展甜菜生产;法库、开原、台安、新民等县(市),比较适宜发展甜菜生产。

3。油料

除粮油兼用的大豆外,辽宁省的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向日葵和芝麻等。其空间分布地域性非常显著,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包括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占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59。4%,占全省产量的54。1%。大连地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的18。2%,产量占全省的25。2%。其他地区油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占全省的1/5左右。

花生是喜温作物,适宜栽培区主要在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其中锦州占50%,大连占26%。由于地膜技术的广泛应用,栽培北界也随之向北推移,早熟花生品种除西北部的建平北部地区和辽东山地的东北部地区不宜生产外,多数地区只要土壤条件适宜,采用地膜技术,都可以种植。

向日葵适应性强,耐碱、耐旱,在辽宁所有地区都可以种植,但主要分布在朝阳和阜新地区,播种面积占全省的60%以上。从经济效益看,在气候和土壤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向日葵不如其他作物;在干旱和土地瘠薄地区,向日葵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好于其他作物,特别是干旱年份,向日葵的经济效益仍好于粮食作物。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在土质较好的地块,向日葵多种植在土地瘠薄的坡耕地上,但向日葵的经济效益仍好于粮食作物。除朝阳和阜新地区外,风沙较大的康平以及新民、昌图的部分地区也适合发展向日葵生产。

芝麻耐旱又耐风沙,但单产较低,一般单产为375~600kghm2。全省芝麻生产主要集中在朝阳和阜新两市区,其中北票、喀左、阜新三县最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