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本创新逻辑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当代阐释(第2页)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不仅是与时俱进的逻辑,也是东西方空间转换生成的逻辑。思想图谱不仅是全球的,更是中国的。尽管资本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世界是统一的,然而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对于空间差异的东西方的影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当发达国家站在后工业社会知识霸权巅峰而将落后产业转移到东方时,东方正在经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大规模的转移。新全球化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造就“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极化的全球布展,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遭遇差异的出场语境。统一的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在全球分布为“发达语境”和“发展语境”等多元差异的历史场景。差异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语境必然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差异的实践旨趣、理论故事、话语体系。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差异语境的表达。
在新全球化新全球化时代,当代出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如何处理本土特色的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问题。一方面,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最大创新点,就在于重新发现资本创新资本创新在推动低于全球资本发展最高水平的国家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作用。另一方面,资本创新资本创新依然不脱获利本性,必定具有根本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腐朽,在起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具有强大的、本质性的、历史的消极作用。外壳被炸毁、剥夺者要被剥夺、丧钟敲响的历史命运始终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当代使命,就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优势有效地驾驭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而又不被资本所“另类牵引”。要审慎辩证地对待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与狼共舞。由于中国的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逻辑的在场,全盘否定资本积极作用的民粹主义和全面维护资本逻辑的新自由主义肯定会长期存在并展开激烈对话。由于中国本土的特殊性,中国的思想图谱一定不会是全球思想图谱的空间平移,而必定具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在出场学视域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的一切活的思想资源、有生命价值的理论都能在这一关键平台上得到合理的解释。
[2][英]特里·伊格尔顿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3][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胡志国、陈清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苏]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文教研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6]陈先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7]黄枬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陈先达:《走向历史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9]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3]参见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4][英]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刘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22]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6日。
[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2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28]参见刘鹤获孙冶方奖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载《比较》2012年第5期。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269页。
[31][英]特里·伊格尔顿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扬、任文科、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2][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34]参见宋炳元、张兴亮:《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的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理论探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